華夏新聞報訊 姓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記。姓氏文化,自古便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身份認同、家族榮譽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而尋根問祖,更是每個中國人賡續華夏文明的“心靈之約”……
“臺灣苗栗饒氏與武平縣象洞曾坑饒氏同宗同祖,這是我的父輩耗費數十年尋到的‘根’。”6月1日,在第十六屆海峽百姓論壇龍岩(武平)分論壇上,臺灣青年饒瑞曄講述了一段臺灣苗粟饒氏宗親長達23年的尋“根”往事。

據悉,花蓮饒氏來自苗粟縣頭份鎮,祖籍來自福建省武平縣。清乾隆九年(1744年),饒氏先祖從武平縣岩前伏虎庵三角街遷徒入台,至苗栗縣頭份鎮東莊開疆拓土,發枝散葉……迄今苗栗縣饒忠山、饒忠先支派後裔達1000多人,為目前全台饒氏人數最多的一支。
饒瑞曄介紹說,早在1988年始,其長輩、來自臺灣苗栗的饒鴻奇便萌生了尋根的念頭,多次利用經商或專程,遍訪武平,發現口傳祖籍地——武平岩前城伏虎庵三角街已無一戶饒家居住,武東、中堡等地饒家村落,雖略有一些脈絡,但赴台開基祖及其父資訊無據可尋,不敢輕易認定。也曾走訪象洞曾坑,但因當地譜諜盡失,已無據可對。
2001年8月,急切尋根溯源的臺灣饒宗親再次開始尋根之旅,把走訪範圍擴大至龍岩、永定、上杭以及廣東梅縣鬆口等地饒氏村落,皆無功而返……轉眼十年過去,亦未確切脈絡資訊,尋根之路之難讓人感歎!
直至2011年,一份從廣東寄來的《中南饒氏族譜》片段帶來了曙光。其中記載:同為武平縣象洞百三郎公第13世的卓齡公,曾遊學潮州結婚生子,其岳父往臺灣為官,乃隨同入台為商,後不知何如?接獲該資訊,苗栗饒氏如獲至寶,經多番查找驗證,最終查明:卓齡公子集祥公,生子忠山、忠榮、忠先、忠漢兄弟四人,而忠山公正是移居臺灣苗栗饒氏開基祖!
由此,歷經23年的堅持與努力,臺灣苗粟頭份宗親終於尋根成功,實現了與武平象洞曾坑宗譜順利對接。此後,兩岸饒氏宗親一起同修族譜,同修象洞饒氏百三郎公祠,二地饒氏祠堂堂號及堂聯均相同,充分顯現了兩岸饒氏同宗同族,共為一家。

據瞭解,近年來福建省實施閩台歷史展示溯源工程,開展閩台族譜對接、尋根謁祖等活動,通過舉辦兩岸族譜展、合編保生大帝文化志等方式,促進兩岸同胞走近走親。
海峽相隔,不能攔住尋根的腳步。每一本對接族譜的背後,都有著說不完的團圓往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會長俞傑表示,深入挖掘整理兩岸姓氏資源,展示兩岸同根同源的中華文化,對於增進家國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相關連結】饒瑞曄,臺灣花蓮人,工學博士,武夷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5年度福建省高校傑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畫培養對象,2019年福建省引進高層次C類人才。2023年獲選閩台合作引智專項計畫,2024年福建省”科創中國”順昌博士創新站建站。主要研究方向為農廢物資源化技術、膜分離技術及光催化產氫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