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人物聚焦】王裕慶:熱衷兩岸交流的臺籍北大博士

華夏新聞報訊   王裕慶,一位在大陸耕耘多年的臺灣青年,亦是“兩岸一家親”最有力親證者,因為他的妻子是大陸人。

王裕慶博士

王裕慶1978年生於臺灣新北市,曾在加拿大留學多年,並接受過完整的西方教育,對正統西方文化與政治體制和兩岸關係都有深刻的認識與體會,並獲得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他在兩岸各大主流媒體發表過許多多篇關於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分析的時事評論,近年來一直熱衷於兩岸交流,積極助力祖國統一大業。
作為海峽論壇的常客,王裕慶博士亦參加了今年第十六屆海峽論壇的多場活動,特別關注青年交流版塊。在6月13日由致公黨中央委員會主辦的“第十六屆海峽論壇·兩岸社區服務懇談會”上,他還應邀作了《青年與和諧社區》的主旨演講。

兩岸社區服務懇談會活動現場

自2012年到大陸工作和生活,王裕慶博士深入地參與到大陸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尤其對於青年與和諧社區的建設,有著親身體驗和深刻的觀察。十餘年來,他親眼見證了大陸在科技領域所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在社區建設方面,其發展速度之快、變化之大令人驚歎。
他說,過去十年裡有幸參觀了眾多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些地方的嶄新面貌和生機活力給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許多有志青年擔任村幹部,他們不僅熱情洋溢,而且富有創新精神,將現代社會的科技手段引入到農村的新建設中。在河南花石村,他曾見到了一位年輕的黨支部書記巧妙地運用直播帶貨的方式,為當地的農產品打開了新的銷售管道,使這些傳統農產品走進了網路時代,實現了行銷模式的創新和升級。這種將現代科技與傳統產業結合的做法,極大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在連雲港沙杭新苑的參觀經歷,則讓王裕慶博士進一步見識到大陸年輕幹部在推動社區現代化建設方面的膽識與作為。他們不僅引入了先進的管理模式,還以全新的社區規劃理念對整個村落進行了改造和提升,使得整個社區呈現出一種和諧、繁榮、充滿生機的景象,其治理水準和成效絲毫不遜色於國際一流標準。
王裕慶博士介紹說,當今已有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緊隨祖國的發展步伐,積極參與各地的建設工作。他的北大同學張立齊,積極參與內蒙古的支教工作,以教育的方式為邊遠地區的孩子們播撒希望的種子;而他的好友、知名歌星劉樂妍,則投身於農產品直播帶貨的推廣活動中,幫助地方農產品打開市場,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這些台青們在大陸的和諧社區建設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他們的經歷充分體現了兩岸青年在推動社會進步、實現民族復興偉業中所共同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據瞭解,作為兩岸交流平臺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個體博主,王裕慶博士平時也積極投身於宣傳大陸和諧社區的事業中。他時常利用每一次參訪的機會,細心用鏡頭記錄下大陸社區真實的進步狀態,並通過圖片故事向全球分享這些成就。他堅信,只要每一位青年都能發揮出自己的專長,為構建和諧社區貢獻力量,那麼祖國就不僅僅會在內部形成美好的社區環境,更有可能在全球範圍內樹立起一個國家級的美好典範!

王裕慶博士在兩岸交流活動中發言

王裕慶博士認為,推動祖國的統一是包括他在內的兩岸所有青年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而和諧社區對於促進統一事業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畢竟,實現祖國統一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讓兩岸的人民都能夠享受到最大的幸福,而和諧社區與美好生活正是推動祖國統一進程中的潤滑劑和助推器。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共同的中國夢將引領我們不斷前行,直至完成構建美好祖國的宏偉藍圖……
最後,在談到參加今年海峽論壇大會有什麼新感受時,王裕慶博士表示,今年海峽兩岸的參會者討論的話題不僅圍繞大陸各種融合發展政策,比如居住證的辦理流程優化、在大陸安心生活與發展的經歷分享等,還特別關注互聯網科技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兩岸青年正越來越多地在新媒體空間交流。由此也可以看出,未來兩岸的交流方式將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節日和定期線下活動,而正在逐步過渡到更為日常化、即時化的線上互動模式,真正實現‘零距離’接觸,這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可能性。”王裕慶博士強調。( /劉偉淩 王桂嬌)

華夏新聞報社
統編:81060800
網址:www.a14913.com
電話:07-3222687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安東街88號

法人:李鎔任   社長:王和平統一
發行人:吳富正
總編輯:尹濤
副社長:王桂嬌  古海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