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新聞報-記者吳富正、吳泳潔/2025.07.22.屏東報導】
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黃鵬仁醫師2025.7/22醫診分享,「黃醫師!我今天上完廁所,整個馬桶都是血,是不是得了大腸癌?」這樣的驚呼,經常會出現在大腸直腸外科門診中。面對突如其來的血便,許多病患第一時間便聯想到大腸癌,驚慌失措、急忙就診。雖然血便確實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之一,但絕大多數血便的來源,其實是良性的「痔瘡」,並非人人想像中的癌症。
【屏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黃鵬仁醫師表示,痔瘡是一種常見的肛門直腸疾病,發生率極高,幾乎每兩位成人中就有一位曾出現過痔瘡相關症狀,當肛門或直腸下段的血管叢因排便過度用力、長時間久坐、懷孕、生產、肥胖、慢性便秘或腹瀉等因素反覆受壓,導致局部靜脈擴張時,就可能形成痔瘡。依發生位置可分為內痔、外痔與混合痔。黃鵬仁說,內痔在初期並不會引起明顯疼痛,但常見症狀是排便時無痛性出血;外痔則可能因血栓形成造成劇烈疼痛。雖然痔瘡造成的出血常令人緊張,但與大腸癌出血的型態有所不同,若能及早就醫檢查,通常能快速釐清病因。
【屏東醫院】黃鵬仁醫師提及,治療痔瘡依嚴重程度分階段處理,早期症狀若能及時處理,多數患者無需開刀,透過保守治療就能有效改善,包括高纖飲食、足夠水分、避免久坐久站及養成定時排便等生活習慣調整,同時可採坐浴療法,每天以溫水坐浴10至15分鐘,有助於舒緩局部腫脹與疼痛,加速血液循環,另可使用外用藥膏與口服藥緩解症狀。若嚴重或反覆發作、或有明顯腫脹、脫垂的痔瘡,則建議接受手術治療,
治療痔瘡常見的手術選項包括:
1.傳統痔瘡切除術:效果穩定但術後傷口較大,恢復期較長。
2.痔瘡環狀切除吻合術(PPH手術):適用於脫垂性內痔,藉由環狀切除痔瘡上方黏膜來減少脫垂與出血。
3.雷射痔瘡手術:最新微創技術,利用雷射精準燒灼內痔血管,促使血管封閉與組織萎縮,達到治療目的,幾乎不需切除外部組織,恢復期短、術後疼痛低,適合怕痛與需快速恢復的患者。
【屏東醫院】黃鵬仁醫師說明,痔瘡手術後,傷口照護與生活習慣改變是避免復發的關鍵。術後應保持大便順暢、避免便秘與用力解便,同時避免辛辣刺激飲食及久坐,並適當進行肛門溫水坐浴,加速傷口癒合。想要預防痔瘡找上門,日常生活的保健不可忽視。養成規律作息、均衡飲食與良好排便習慣是最基本卻最有效的預防方式。一旦出現血便、肛門疼痛或異物感等症狀時,應及早就醫,不要自行判斷或延誤治療。
【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http://www.pntn.mohw.gov.tw/
「衛福部屏東醫院FB」https://www.facebook.com/pntnhospital
屏東縣屏東市自由路270號(08)7363011~5
掛號專線(08)737-7452/(08)736-3011轉9
語音掛號(08)736-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