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詞的原由?

【記者施彥毅/專欄報導】『文化』一詞,在辭典中的定義為:人類社會由野蠻到文明,在各方面努力所得到的成績,如科學、藝術、宗教、道德、法律、風俗、習慣等的總合體,就叫『文化』。但你知道『文化』這個詞彙,是日本人最早開始使用的,而不是中國,而且還不只『文化』一詞,就連辭典定義文化時所用的『藝術』、『宗教』這兩個詞彙,也是日製漢語,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且聽娓娓道來。

話說清朝末年,尤其是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在世界政治的局勢,已江河日下,幾乎淪為世界各國的半殖民地,一些知識份子,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主張中國應該仿效日本的明治維新,於是發起戊戌變法。

百日後,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幽禁光緒帝,捕殺譚嗣同等六人,通緝康、梁,罷免維新派官員數十人,廢除光緒帝頒布的新政詔令。結果戊戌變法失敗,康有為逃往英國、梁啟超流亡日本。

梁啟超到了日本後,在橫濱創辦了報紙《清議報》與雜誌《新民叢報》,一方面繼續鼓吹維新運動,另一方面積極介紹日本的民情國風,並呼籲中國知識份子學習日語、勤讀日文書。

他在創辦的報紙與雜誌中頻繁使用了日製漢語。由於當時日本有眾多外文翻譯書,一些中國原本不存在的西洋思想主義詞彙,日本翻譯家早就創出日文名詞。因此梁啟超大量運用這些日製漢語,將新知識介紹回中國。

但有些詞,梁啟超起初也無法接受,例如『經濟』、『社會』這兩個詞。中國古語中有『經世濟民』這個詞,可是經世濟民是整治世間、救濟人民的意思,應當相當於『政治』,而非『經濟』。一開始梁啟超用『資生學』、『富國學』、『平準學』來取代『經濟』一詞,但不敵時間的考驗,結果日製漢語取得最終勝利,梁啟超也就不得不使用『經濟』、『社會』、『哲學』等日製漢語。

所以並非只有日本使用其他國家的語言當外來語,早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現代詞彙中,充斥了大量的日製漢語,語言及文字隨著時代的演變而逐漸有了新的面貌,因為有了先人們的努力,才造就我們今天的『文化』,追本溯源,才不致數典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