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國父孫中山先生與植樹節由來

(本報專刊)

國父孫中山先生曾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而植樹造林正好體現了民生主義思想。孫中山先生是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綠化環境重要性的先驅,並且用自身行動來倡導植樹造林,保護生態。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國的植樹節,這天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的紀念日,確定這一天為植樹節,一是從植樹的季節考慮,二是為了紀念中山先生一生提倡植樹造林的功績。

中山先生從小就喜愛植樹,在他的故居至今仍生長著一棵已滿百歲的檀香山酸豆樹。這是一八八三年,年僅十八歲的他,就千里迢迢從美國檀香山帶回幼苗親手栽種,並在他的精心培育下終於成材。

從青年時代開始,中山先生就在《上李鴻章書》中提到「中國欲強大,必須急興農學,講究樹藝。」可見孫先生的超前意識。辛亥革命後他提出在中國北部和中部大規模植樹造林的計劃。

民國四年在中山先生提議下,把每年的清明節定為植樹節。其實,中國古代在清明節就有插柳植樹的傳統,中國歷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樹是由西魏、北周時期的名將韋孝寬於一千四百多年前在陝西首創的。

中山先生於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二日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三年後當時的國民政府將植樹節改為三月十二日,作為對中山先生的一種紀念。到了一九七九年年二月,鄧小平提議將每年的三月十二日再一次定為植樹節,以保護環境,增加植被。

中山先生一生提倡植樹造林,綠化祖國,不僅僅處於保護環境的目的,從中更體現了孫先生關心人民的生活,因為孫先生把「民生主義」的主要內容概括為土地與資本兩大問題,而且也包含著關懷勞動人民生活福利的內容。

中山先生植樹的思想恰好是對民生主義的完美踐行,如今我們把植樹節與紀念先人結合在一起,使植樹節變的更加重要,不僅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同時也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