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卓榮泰今日(3日)參加新竹縣褒忠亭舉辦的「113年度秋祭大典」,強調「褒忠亭義民節祭典」是國家重要的民俗文化資產,並指出這項盛事在推廣臺灣國際觀光方面具有深遠意義。
為保存及傳承客家文化,客家委員會投入大量資源推動包括「客家語言深植計畫」、「客家傳播行銷計畫」以及「客家藝文發展計畫」等專案(109–114年),並協助地方政府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藉此實現「越在地、越國際」的文化目標。卓院長於祭典中感謝義民爺的庇佑,並祈求臺灣風調雨順、四季平安。近來康芮颱風重創東部地區,總統賴清德和副總統蕭美琴已前往宜花東勘災,而卓院長則前往蘭嶼和綠島檢視災情。
此外,司馬庫斯2號橋日前斷裂造成150餘人受困山區,卓院長特別感謝縣府團隊與當地官員的努力搶修,確保民眾安全。
卓榮泰指出,「褒忠亭義民節祭典」不僅是新竹縣無形文化資產,也是文化部認定的國家重要民俗活動,並被列為「客庄12大節慶」之一和交通部觀光署「臺灣觀光雙年曆」中的主要國際觀光盛事。
他表示,8月23日參與義民節祭典時,深刻感受到先人的貢獻,因此有責任將這份珍貴的客家文化傳承給後代。
卓院長提到,臺灣文化多元,任何文化都是累積的生活經驗與智慧,政府致力於《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推動,並將設立「國家語言研究發展中心」,支持語言保存與交流。
此外,政府5年內投入324億元,營造國家語言友善的使用環境,以保障文化多樣性。
在客家文化推廣方面,卓榮泰提到,客委會已投入34.3億元於「客家語言深植計畫」,並投入約54億元於「客家傳播行銷計畫」,以及18億元於「客家藝文發展計畫」,以支持客家文化活動。
此外,政府對新竹縣的文化節慶也有豐富資助,期望透過文化與產業結合,讓更多民眾關注地方文化的成長,達到「越在地、越國際」的目標。
政府近年推廣客語,截至目前已完成初級至中高級認證者達16.7萬人,並將持續鼓勵年輕世代學習客語,發揚客家文化。
卓榮泰引用客家諺語「敬禾得穀,敬老得福」,鼓勵社會關愛長者與環境,營造祥和氛圍。
他提到,政府已設立「伯公照護站」517個據點,並會透過長照3.0提供更完善的長者照顧服務。
卓院長還提到,為了實現「均衡臺灣」的理念,政府推動了六大區域治理計畫,其中「桃竹苗大矽谷推動方案」進展最為成熟,將帶動該區域的經濟發展。
2025年度總預算案通過後,政府將邀請地方首長討論區域治理細節,期望臺灣在未來呈現更豐富的發展面貌。
最後,卓榮泰表示,地方文化是根基,科技則是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橋梁。
在新竹,不僅有客家村,也有新竹科學園區,兩者相輔相成,政府將繼續傾聽地方需求,逐步落實政策,並祈求義民爺庇佑臺灣風調雨順、人民安康。
此次,卓院長與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客委會主任委員古秀妃及多位立委、地方首長等人一同向褒忠義民爺及眾神進行三獻禮與三鞠躬禮,並在致詞後大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