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劉夢緣淚憶王寬:那針管拔下的瞬間,是師徒情最暖的光

本报讯

“直到現在,我還是不敢相信,那個為了陪我給孩子演出、偷偷拔下輸液針管的師父,真的走了。”10月4日,臺灣“鋼琴公主”劉夢緣坐在鏡頭前,談及前一日(2025年10月3日)離世的恩師、豫劇名家王寬,指尖反覆摩挲着手機裏的拜師合影,淚水順着臉頰滑落。這位享年85歲的“感動中國”藝術家,用一生詮釋着藝術與善意,而2023年鄭州後臺那“拔針赴約”的瞬間,更成了兩人跨越海峽的師徒情裏,最滾燙、最溫暖的印記。

“第一次見師父是2016年,在河南的兩岸自閉症康復教育論壇上。”劉夢緣清晰記得初遇的場景,彼時她因自閉症康復經歷與鋼琴天賦受邀參會,而王寬先生作爲“星星兒童村”公益代言人出席,“他穿着洗得發白的中山裝,握着我的手說‘小姑娘,聽說你喜歡豫劇?這門藝術講究的是真性情,你彈琴時眼裡有光,肯定能懂’。”這句溫暖的肯定,讓自幼對傳統戲曲心生嚮往的劉夢緣卸下了忐忑——她從未想過,這位爲供養孤兒在茶樓賣唱七年、捐款逾百萬元的藝術家,會如此平易近人。

此後的交流裏,王寬先生不僅逐字解答劉夢緣關於豫劇唱腔的疑問,更常分享自己的從藝心得。“我曾怕自己是‘門外漢’學不好,師父卻說‘藝術沒有門檻,鋼琴的旋律和豫劇的唱腔,都是心裡話的模樣,你試着把兩者擰成一股繩,說不定能走出新路’。”這句話給了劉夢緣莫大勇氣,她終於鼓起勇氣提出拜師請求。

2016年9月的“圓夢中原”慈善音樂會上,劉夢緣身着素雅長裙,向王寬先生行三鞠躬禮,雙手遞上拜師帖:“師父,我想跟您學豫劇,更想跟您學做有溫度的人。”王寬先生接過帖子,輕輕拍了拍她的肩:“好孩子,從今天起你就是我的徒弟,也是豫劇的傳承人。我教你唱戲,更帶你去看看藝術能給苦日子裡的人帶去多少力量。”

拜師後的歲月裏,師徒二人的情誼在一次次教學與公益中愈發深厚。王寬先生特意爲跨界的劉夢緣放慢節奏,從《花木蘭》的鏗鏘唱腔教起,把複雜的身段拆解成簡單的動作,還錄製了標滿註解的音頻:“這裡要像說話般自然,是女兒家的柔情;這裡要提氣發力,是將軍的風骨。”劉夢緣至今保存着那些音頻,“有次我練唱總找不到感覺,師父凌晨給我發語音,一句句示範到天亮,說‘別急,我年輕時一個唱腔練了三個月,用心比用力更重要’。”

而2023年鄭州那場“關愛星星的孩子”公益演出,成了劉夢緣心中最刻骨銘心的記憶。當時她特意從臺灣趕來,卻在演出前一天得知王寬先生因肺部感染住院,醫生反覆叮囑必須臥牀輸液、禁止外出。“我本來想取消演出去醫院看他,可他聽說我到了鄭州,直接在電話裏急了:‘不行,孩子們等着呢,我這老毛病不礙事!’”劉夢緣回憶着,聲音又開始發顫——那天演出前一小時,王寬先生竟真的出現在後臺,被徒弟攙扶着,手臂上拔針後的紅印還清晰可見,“他坐下時忍不住咳了兩聲,卻馬上笑着跟我說‘師父來了,咱好好演,別讓孩子等急了’。”

演出時,王寬先生坐在椅子上,用盡力氣唱了段《穆桂英掛帥》的選段,劉夢緣在一旁彈鋼琴伴奏,指尖的旋律與熟悉的唱腔交織,兩人眼神交匯的瞬間,她看見師父眼中始終閃爍的光——那是對孩子的疼惜,也是對承諾的堅守。“演出結束後,師父咳得更厲害了,卻還拉着我說‘你看,孩子們笑得多開心,這就值了’。”後來劉夢緣才從醫生口中得知,那天中斷治療讓王寬先生的病情加重,足足多住了半個月院,“我抱着他的手道歉,他卻拍了拍我說‘師徒之間,哪能算這些,能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比啥都強’。”

如今,王寬先生的離去讓這段師徒情成了永恆的記憶,但他的教誨、他的模樣,始終指引着劉夢緣。“我最近在改編鋼琴曲,把師父教我的豫劇腔調融了進去,就像他說的那樣,讓更多臺灣同胞聽見中原藝術的美。”劉夢緣眼含熱淚,舉起手機展示着當年的拜師合影,照片裏的王寬先生笑容溫和。“師父走了,但他教我的不僅是戲,更是對藝術的敬畏、對人的善良。這輩子能做他的徒弟,是我‘夢’裏最美的‘緣’,這份情誼我會記一輩子。”

採訪尾聲,劉夢緣對着鏡頭深深鞠躬,聲音帶着哽咽卻格外堅定:“師父,您一路好走。您未完成的豫劇傳承心願,我會帶着您的囑託繼續走下去;咱們約定好的‘用藝術溫暖更多人’,我也會一直做下去。以後每次彈起融入豫劇的曲子,我知道,那都是我在跟您‘對話’,您從未真正離開。”

(附注:台灣鋼琴公主劉夢緣寫給她師父的話)

致我敬愛的王寬師父:此生長念,藝緣永牽
「文/劉夢緣」
師父,昨夜聽聞您遠行的噩耗,我握着您當年贈我的《豫劇經典唱段選》,指腹反覆摩挲扉頁上“以藝爲橋,以心爲壤”的字跡,眼淚怎麼也止不住——彷彿又回到2016年的音樂會後臺,您拉着我的手教唱“誰說女兒不如男”,一句一句糾正我的咬字,說“豫劇的魂,在字裡,更在心裡”。

還記得您從鄭州寄來的老唱片嗎?封皮上您手寫的唱段註解,我至今夾在鋼琴譜裏。每次練琴時看到,就像您還在我身邊,笑着說“夢緣,試試把豫劇的拖腔融進鋼琴裏,別怕創新”。
親愛的老師:去年您帶病從醫院出來陪我公益演出的模樣,我更不敢忘:您穿着深藍色戲服,手臂上還留着輸液的針孔,卻依舊挺直脊背唱《三哭殿》,候場時悄悄握我的手說“別緊張,師父陪着你”。那時候我就想,您不僅是教我豫劇的師父,更是把溫暖與力量渡給我的人。

師父,您總說“藝術沒有海峽”,如今您雖離開了,可您教我的唱段、您傳遞的大愛,我會一直記着、傳着——我會把豫劇與鋼琴融得更好,把您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就像您當年希望的那樣。

此去山高水遠,願師父在另一個世界,仍有絃音相伴,仍有好戲可唱。弟子夢緣,此生永念師恩,不負所托。

華夏新聞報社
統編:81060800
網址:www.a14913.com
電話:07-3222687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安東街88號

法人:李鎔任   社長:王和平統一
發行人:吳富正
總編輯:尹濤
副社長:王桂嬌  古海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