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之外,台灣還需要什麼?——從「鏟子超人」看重大災害的應變考驗

本报記者胡如妘新竹報導

近日台灣花蓮復興鄉受颱風災情的影響,一群民間善心人士被暱稱為「鏟子超人」徒手揮鏟、連續奮戰數十小時,幫忙受困民眾一起鏟家裡的泥土,他們的身影在網路上瘋傳,讓許多人感動落淚,也讓無數的人也帶上鏟子穿上雨鞋從台灣各個地方前往花蓮。

然而,專家提醒:感動可以凝聚人心,但重大災害不能只靠「感動」,更需要一套系統性的應急處理與重建規劃。

感動背後的警示

在現場,有的人天熱,身體的過度勞累,而導致生病,有的體力不支還讓其他的人再次救援,有的人回去之後開始生病…..台灣鄉親自動組織的鏟子超人,的確讓更多的鄉親看到了希望,也得到的力量,但重大的災情面前,更多時候救援需要專業協作。」

台灣長期以來,每當重大天災發生,民間的熱情總能快速湧入,但同時也暴露出政府在 跨部門協調、資源整合 上的不足。

三個層面的急迫需求
1、應急處理:資訊透明與快速動員
災害發生後,第一時間的訊息流通至關重要。專家建議建立「全國災情即時通報平台」,並讓軍方、工程單位與醫療體系納入快速動員機制。

2、災後短期:搶通交通與能源
災後 72 小時是救援關鍵期,但若道路、電力、通訊未能及時恢復,往往拖慢救援效率。這需要更標準化的搶通方案。

3、長期重建:制度化的重建辦公室
災後重建不能再依靠臨時會議與短期協調,而應設立跨部會「災後重建辦公室」,統籌規劃資金、安置、心理輔導與基礎建設修復。

從「鏟子超人」到「社區韌性」
「鏟子超人」代表了台灣社會強大的互助精神。專家指出,若能將這份精神制度化,例如成立 社區義勇救援隊、建立 民間工程支援網絡,感動將不再只是短暫的新聞,而能真正轉化為社會的長期韌性。

  • 一場災難,讓社會看見了「感動」與「不足」的兩面。
    感動提醒我們台灣人彼此守望的溫暖,但不足則提醒我們: 唯有制度的完善,才能讓每一次的救援更快、更準、更有力。
    未來,除了紀念「鏟子超人」,台灣更需要問自己:下次災難來臨時,我們準備好了嗎?

華夏新聞報社
統編:81060800
網址:www.a14913.com
電話:07-3222687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安東街88號

法人:李鎔任   社長:王和平統一
發行人:吳富正
總編輯:尹濤
副社長:王桂嬌  古海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