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營埤子頭鎮福廟 文化悠遠三百六十年

【高雄聯合報導】左營區埤子頭鎮福廟溯自明末永曆十四年(西元一六六○年),肇建於萬年縣興隆里埤子頭,廟稱「鎮福祠」,奉祠福德正神(土地公)、福德夫人(土地公婆)及部將文武判(分辨善惡之神),當時廟宇為土結竹造,結構簡陋,迄今已有三百六十年,信徒稱「埤仔頭土地公廟」、「七甲土地公廟」,神靈顯赫、香火鼎盛。

清道光五年(西元一八二五年)七月萬年縣知縣官杜文紹監督重建舊城圍牆及東西北四城門,並整修北門(拱辰門)旁之護神廟(即鎮福祠)及廟前之飲水井,又稱「拱辰井」,廟體重修建石灰結構,道光六年(西元一八二六年)八月竣工。當地先民就以農曆八月十五日擴大為福德正神祝壽。熱鬧非凡歷代相傳,一直沿襲至今,居民、信徒亦視當日為福德正神千秋日擴大致祭,與一般大小土地公廟以農曆二月二日為福德正神聖誕不同。

鎮福社現為一級古蹟

清光緒年間,「鎮福祠」又經過重建,日據時代毀於二次大戰末期盟軍轟炸砲火。西元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台灣光復脫離日本統治,「鎮福祠」開始進行整修。一九四九年八月眾信徒提議通過,將「鎮福祠」易名為「鎮福社」,至一九六一年廟宇結構腐朽不堪,經全體信徒同意整建,加強磚造並建設前亭及側邊一間平房。

少見廟宇與活動中心合建的特例

一九六九年高雄市公佈左營區都市計畫,「鎮福社」恰位於勝利路與埤子頭街丁字路口之計畫道路範圍內,遷建勢在必行。經地方仕紳多方奔走與公部門協調,獲當時市長王玉雲支持,一九八二年繼任市長許水德正式發包,於一條馬路之隔的左營大路光明六巷現址核准興建埤東、埤西和埤北里聯合辦公處活動中心一、二樓,並接續在三樓加蓋鎮福廟。一九八三年開始興建,隔年完工落成,並舉行建醮、開光點眼,按座之鎮殿福正神寶座尊神,以大陸樟木雕刻,身高六尺三寸,廟門分別設於兩旁,這也是全台極少見里活動中心與廟宇合建的特例,名稱改為埤子頭鎮福廟。

拱辰井因馬路拓寬,只在馬路中留下人孔蓋

「鎮福社」舊廟和左營舊城「拱辰門」、「拱辰井」在一九八四年同列為國家一級古蹟,「鎮福社」雖然已不再奉祀土地公,舊廟大致保存完整,從外觀仍可看到門神、屋脊燕尾及獅面懸魚等傳統建築裝飾。但「拱辰井」因埤子頭街拓寬之故遭拆除,目前僅在馬路斑馬線上留一圓形人孔蓋供後人追憶。

鎮福廟奉祠的福德正神與夫人

具有三百餘年歷史之福德正神、福德夫人、文判、武判金寶神像,目前仍完整保存於活動中心二樓辦公室空間。福德夫人自古流傳愛民善舉,體恤民間貧困,善為撮合人間姻緣,有求必應,但聖誕千秋節日歷代相傳卻無記載,經鎮福廟理委員會於一九八七年祈求神筊請示,由福德夫人賜十五筊,訂為農曆三月十五日。

將軍爺尊神雄赳威嚴具歷史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據地方耆宿口傳鎮福廟將軍爺,係一七六○年間太平盛世三十六進士奉旨巡行天下、宣揚德威,一次乘船出巡海上遇難,三十六進士無一倖免,事後海上呈現一片祥雲紫氣,民間相傳進士升天成神,百姓建廟奉祠,皇帝下旨建巨舶名為「王船」,所到之處百姓官府一體奉迎。

先民時代王船出巡,將軍爺奉旨任先鋒官巡行至旗后、中洲供民眾朝拜,原舊城興隆里後菜園部落居民感其神威,聘請名師雕刻全身神像,供奉於將軍府,後菜園部落住戶後來移遷,將軍爺尊神轉供於鎮福廟將軍爺公神龕,迄今仍可景仰威嚴雄赳之尊容,極具歷史價值。

一九八四年鎮福廟落成後,同時發起組織福德會,宗旨為鎮福廟信徒間和諧聯誼,除提倡正當娛樂,維護社會善良風俗,也積極參與社會救濟工作,包括低收入戶白米發放及外縣市賑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