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開國皇太極天聰皇帝之璽唯一存世真品再現

記者:王桂嬌

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天聰皇帝之璽
唯一存世真品再現
臺灣帝王玉璽 大收藏家
羅啓福 珍藏

皇太極清朝正式和名義上的建立者和開國皇帝

即位初年號天聰1636年建立清朝時改為崇德

 皇太極滿語ᡥᠣᠩ
ᡨᠠᡳᠵᡳ轉寫Hong Taiji15921128日-1643921日),愛新覺羅氏,是後金的第二位大汗16261020-1636515日在位)和清朝正式和名義上的建立者和開國皇帝1636515-1643921日在位)。即位初年號天聰1636年建立清朝時改為崇德

皇太極早年譯名不定,或作「黃台吉」、「洪太極」、「洪太主」、「洪佗始」[2][3]乾隆年間改用現譯,沿用至今。他是後金建立者努爾哈赤(尊為清太祖)第八子,1626年努爾哈赤逝世後繼承汗位,年號天聰,當時後金的實際統治區域為現中國東北大部及俄羅斯遠東部分地區。在位期間,大力發展生產,持續增強兵力,為後來清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皇太極除了發展實力之外,也不斷發兵入侵明朝1636年,遠征蒙古察哈爾部,被漠南蒙古部落奉為「博格達·徹辰汗(「天賜聰慧」的可汗,即「天聰」義譯)同年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在瀋陽稱帝,正式建立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又改女真族名為滿族,定滿語為國語。仿漢制(重用漢人范文程),立百官。此後又以朝鮮國拒絕朝賀為由,大舉南下侵略朝鮮,迫其臣服,將明朝在清朝後方的這一個重要盟友勢力剷除。

1643年,皇太極逝世。其弟多爾袞與長子豪格爭奪皇位,最終由第九子福臨(順治帝)繼位,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攝政。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統稱太宗文皇帝(滿語ᡨᠠᡳᡯ᠊ᡠ᠊ᠩ
ᡤᡝᠩᡤᡳᠶᡝᠨ
ᡧᡠ
ᡥᡡᠸᠠᠩᡩᡳ
穆麟德taidzung genggiyen šu hūwangdi),葬於盛京三陵中的昭陵

1635年,皇太極打敗林丹汗,令其遁逃至大草灘(今甘肅境),取得傳國玉璽(原為元朝所有)。漠南蒙古各部向後金臣服,為其上尊號博格達汗。後金的第二代大汗崇德元年四月十一乙酉日(1636515日),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皇太極是1637年,皇太極率軍親自征討不服從後金統治的朝鮮,迫使朝鮮向其臣服;從此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此後,朝鮮的親明派勢力被剷除,大清開始專心進攻明朝。

明亡清興

崇德六年即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帶病急援松錦之戰,史載「上行急,鼻衄不止,承以椀」,馬不停蹄,晝夜兼行五百餘里。在松山大敗明軍,生俘洪承疇,並且令其投降,大大打擊了明軍的士氣。《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駱駝六十六、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蕩,多如雁鶩。」此役為後來清朝滅明征服天下立下基礎。《清史稿·太宗本紀》評價:「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

清朝有资料可查的皇帝御用宝玺,乾隆大约有1800多方比整个清代其他所有皇帝的玺印的总和还多。清太祖努尔哈赤只有1方(实物已见不到,只能见印文);皇太极2方(跟清太祖一样,只剩下印文);顺治皇帝20多方(多为木制);康熙有120方左右;雍正204方。

清宮資料可查檔案,皇太極也只有2方,但也無玉璽實物存在,唯有剩下印文,這方出現彌補了清宮史冊這缺憾;故其文物價值彌足珍稀,可謂孤品了,不論在中國史冊上或現今社會經濟價值,皆可登上為無價之寶等級而不為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