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木板年畫的由來 山東

本報山東聊城記者  張茂勇    張秋鎮 報導

 

張秋木版年畫山東陽穀縣的民間藝術奇葩張秋木版年畫,自元代由山西晉南地區傳入山東陽谷縣張秋鎮,至今約有600年的歷史。題材新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各種題材品種數量多達300多個。構圖豐滿、勻稱古樸,人物造型誇張樸實,色彩明快沉著,刻版精細,線條流暢,簡潔有力,印刷獨特,做工十分考究。2006年列入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文名張秋木版年畫產地山東省陽谷縣張秋鎮產生年代元朝藝術特色構圖豐滿、勻稱古樸主要題材以神像為主,另有單座、娃娃畫等代表作品河神、天地神、劉海戲金蟾等簡介山東陽穀縣的民間藝術奇葩張秋木版年畫,自元代由山西晉南地區傳入山東陽谷縣張秋鎮,至今約有600年的歷史。張秋木版年畫題材新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各種題材品種數量多達300多個。張秋木版年畫的構圖豐滿、勻稱古樸,人物造型誇張樸實,色彩明快沉著,刻版精細,線條流暢,簡潔有力,張秋木版年畫2006年列入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秋木版年畫陽谷縣位於山東西部,因《水滸》中武松打虎景陽岡和獅子樓處於該縣境內而名揚天下。張秋鎮位於陽穀縣城東四十華里金堤之畔,京杭大運河自北向南穿鎮而過,為昔日南北水上交通要道。相傳張秋原稱“漲秋”,因秋漲河決而得名,又因河屢決而治將漲字更名為張秋。宋真宗時名景德鎮,明弘治間又因累漕河決更名為安平鎮,但因與河北省安平縣重名,而改回張秋。據清代康熙《張秋鎮志》記載:“張秋在河上五方輻輳,商賈雲集”故有“南有蘇杭,北有臨張(臨清、張秋)”之稱,清末民初約有居民兩千戶,七十二趟街、八十二胡同,為一個繁華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