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球華僑總會呼籲全體海內外華裔錦胄 同聲支持祖國向寇讎英夷等討回『賠款』 回歸【道光聖旨】

本報特訊

中華全球華僑總會 總會長 李鎔任 魏成光 等 呼籲:全球華人華僑 全體海內外華裔錦胄 同聲支持祖國向寇讎英夷等討回『賠款』 回歸【道光聖旨】

緣起 回歸人: 魏成光華裔錦胄 出生於 1947/10/18 中國台灣省、 緣 起: 近年全球冠狀病毒肆虐,唯我祖國在習主席全力領導下漸步克制穩定。而美帝、英、澳、日等狼子之國,不思致力穩定疫情,反誣我為病源再三以溯源病情藉端張口要我國『賠償』大筆金錢。 致使吾人驚憶當年誘我先民吸食鴉片引發鴉片戰爭、與爾後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等均是列強假藉事故、製造事端,恃強脅迫我屈服簽約鉅額『賠償』。 因此決定將此珍藏多年的外夷欺我訛我詐財,致使我華夏兒女積弱百年、屢受欺凌的證據取出,雖是不同朝代的陳年往事,但中華歷史未斷華夏血脈一脈相承,自是有仇報仇有冤報冤。 英夷禍我中華民族非始自今日,早於先朝大清年間,即已包藏禍心,為先朝洞悉,乃敕命朝臣林則徐予以「外夷之滋事者立究不怠,尤對涉毒品者以大清律究,除不怠其貨收入國庫,以示懲之。」 今列強在美帝面臨日薄西山困獸猶鬥的帶領下,英夷、日寇、意、澳等尤再侮我、辱我、欺我、詐我,罪證確鑿、鐵證如山,我身為炎黃後裔,理應自告奮勇,責無旁貸將此重要文獻回歸祖國,據以申張正義討伐群夷! 併籲請全體海內外華裔錦胄 同聲支持祖國 向寇讎英夷等討回『賠款』! 成立【全球華裔錦冑索債大聯盟】 索賠對象英、美、日、意、澳、法等 司法小組研究法律問題 財會組精算索賠金額 史學組溯源

奉 天承運

英夷入犯吾

南海口岸其

地之民乃處

水深火熱之

中商賈亦有

所損爾尤為

甚者毒品之

害尤為甚也

有損大清之

威耳故欽命

林則徐入兩

廣及口岸查

外夷之滋事

者立究不怠

尤對涉毒品

者以大清律

究除不怠其

貨收入國庫

以示懲之 欽 此

道光十年九月十日 (1830)

4 全體海內外華裔錦胄 討英夷檄文 英夷毒害我中華民族的血淚史 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是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期間,清朝和英國因為港腳商人以飛剪式帆船在廣東沿海武裝販運鴉片而爆發的戰爭。戰爭以英國遠征艦隊炮擊清朝為起點,最後以清朝失敗,及以簽訂《南京條約》告終。此場戰爭是近代西方國家對中國發起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戰爭打開清朝閉關鎖國的大門,也標誌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是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一個歷史轉捩點,使中國社會性質開始發生根本變化[3]:35。 1787年,英國派出以查理斯‧卡斯卡特為正使的使團訪華。這是英國政府第一次遣使來華。使團來華的目的是擴大對華貿易,增開通商口岸。此次出使因卡斯卡特在來華途中病逝而夭折。 喬治·馬戛爾尼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國續派前出使俄國並擔任過印度孟加拉長官之喬治·馬戛爾尼為特命全權大使,斯當東副之,隨員80餘人,包括天文數學家、藝術家、醫生,和95名衛兵,由兵船護送,費用歸東印度公司負擔。所攜“貢品”,約值1萬5千餘英鎊,內有天文、地理儀器、圖書、毯氈、軍用品、車輛、船式,總計600箱,俱為用心選購,以表示英國之文明。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8月,馬戛爾尼一行抵達北京。清朝以為英使是為向乾隆帝賀壽而來,稱使團帶來的禮物是貢物。5 乾隆皇帝要馬戛爾尼跪拜,他只肯行英式一膝一跪之禮,堅持不肯行三跪九叩之禮,乾隆皇帝大為不懌。及見到國書,複知英使之來,並非專為賀壽,實別有幹請,決定要他早日離去。馬戛爾尼以書面列舉請求,所有浙江、天津通商,京城設立貨行,給予舟山小島,另撥廣州地方一處居住,減免廣州、澳門往來各稅,明定海關稅則,俱不准行。馬戛爾尼提出開放寧波、舟山、天津等地為商埠,清朝嚴正拒絕。 英國政府再應東印度公司之請,決定再派大使來華,人選為阿美士德,主要使命為確定公司在廣州權益,中國不得任意停止貿易,英人得自由與華商買賣,推廣口岸。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阿美士德抵達天津,跪叩禮節問題隨之而來。嘉慶皇帝認為英使拒行此禮,是存心違抗,必須預行演習,否則不准瞻覲。阿美士德被帶至圓明園宮門附近,仍拒行三跪九叩之禮。嘉慶皇帝以“中國為天下共主,豈能如此侮慢倨傲?” 立予驅逐出國。 對外局勢由此緊張 英夷是如何步步進逼滿清政府 18世紀的廣東十三行 英國與葡萄牙在第二次反法同盟結盟對抗法國的拿破崙。英國以幫助葡萄牙捍衛其遠東殖民地的名義,兩次出兵葡屬澳門,企圖借機佔領澳門,澳門則向清廷求助。1801年葡萄牙在橘子戰爭失利,英國派出六艘載有數百名士兵的英國戰艦於1802年(嘉慶七年)3月18日抵達澳門氹仔附近海域,試圖登陸澳門,兩廣總督覺羅吉慶勸阻無效而採取斷糧手段。 7月英軍得知英法簽訂《亞眠和約》而離去。1808年(嘉慶十三年),清朝水師擊退13艘侵擾清朝東南沿海、闖入虎門之英國兵船。英軍在嘉慶帝調兵威脅下放棄佔領澳門的企圖。1825年(道光五年),英國爆發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為擺脫經濟危機,英國資產階級在國內加緊壓榨工人,在國外掠奪殖民地,鼓吹戰爭。1827年(道6 光七年),馬地臣在澳門創辦《廣州記事報》,公開鼓吹侵略。1832年2月26日(道光十二年一月二十五日),英國東印度公司英國在廣東十三行派遣間諜琳賽改名胡夏米,冒充阿美士德爵士號船主,和郭士立到南澳、廈門、福州、寧波、上海、威海衛等口岸測繪地形,搜集政治、經濟、軍事情報,遞交英國外交大臣帕麥斯頓。胡夏米報告節錄如下:“上海地理位置的重要僅次於廣州,它的商業十分活躍,如果歐洲商人准許來上海貿易,它的地位更能大為增進,外國商品在上海的消耗量很大,這樣大的商業活動區域以往一直被人忽視,實在太令人奇怪了。清國全體海軍船隻,不能阻止一隻商船進口,真是怪事。南澳是廣東第二個海軍基地,一半位在廣東,一半位於福建,它是總兵或提督的駐地,在他的指揮下,共有軍人5237人,其中4078名屬廣東,1159名屬福建,但是這些軍隊的存在,除了在花名冊中以外,是很值得懷疑的。 1833年(道光十三年),英國國王任命一位上議院議員、海軍將官律勞卑為駐華商務監督,左右副監督各一人,遂由東印度公司對華關係,轉變為英國政府對華關係。1834年7月15日(道光十四年六月九日),律勞卑抵達澳門。7月25日(六月十九日),律勞卑至廣州夷館,翌日遣人赴城門投書,無人肯收。律勞卑離開澳門前,當然已接到兩廣總督盧坤通知,而他不待奏明,率先前來廣州,殊屬違反清朝規定之條例。盧坤傳諭,命令律勞卑於調查整理貿易事宜完畢,即行返回澳門。何況律勞卑不經行商,“封面系平行(公函)款式,且混寫‘大英帝國’等字樣。中外之防,首重體制,該夷律勞卑有無官職,無從查其底裡,即使實系該國官員,亦不能與天朝疆吏書信平行。盧坤並揚言中斷清朝英國貿易。 8月26日(七月二十二日),律勞卑發出佈告,指摘盧坤“固執不明”,囑咐英國商人不必以封艙為顧慮。律勞卑雇人在廣州各處張貼告示。9月2日,盧坤亦發出佈告,斥責律勞卑“妄自尊大”,正式封艙。盧坤下令全面終止與英國貿易,並派兵包圍英國商館,撤走所有清朝傭工,嚴禁人民向英人提供任何食物、水和藥物。律勞卑立即召來英國一7 艘巡邏艇、兩艘護衛艦駛向黃埔進行威脅,與清朝海岸警衛虎門炮臺交火35分鐘,駛入珠江。盧坤隨即將12艘大船沉於珠江河底攔截,又從各地調動艦隻28艘圍堵。9月21日(八月十九日),律勞卑及兵船離開黃埔。在清朝水師監視下,9月27日(八月二十五日)重開中外貿易。

鴉片毒害大量沁蝕大清 在早期的對外貿易中,清朝一直處於優勢的地位。但隨著鴉片的大量輸入,從根本上逆轉這種局面。自1800年(嘉慶五年)起,鴉片開始大量輸入中國。此時英國人已佔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罌粟種植地——印度,英國從印度裝運鴉片來華。由於吸食鴉片會上癮,清朝嚴格控制其入口,但吸食者市場仍然存在。“嘉慶初食者甚少,不二十年,蔓衍天下,自士大夫以致販夫走卒,群而趨之,靡而不返。” 另一方面,“東印度公司在這些年中,卻是單單靠他們對華貿易中的利潤來支付他們股票的利息。”鴉片商人泰勒說:“鴉片像黃金一樣,我能在任何時候賣掉它。”因此鴉片走私日益擴大,據不完全統計,1800年至1820年平均每年4,000餘箱,到1838年至1839年間猛增近40,000箱。此後,鴉片氾濫導致的經濟方面的問題也浮現出來,由於鴉片輸入激增,中英貿易逐漸變化,英國由入超變為出超,清朝亦隨之變為入超。“中國人在道義上抵制的直接後果是英國人腐蝕中國當局、海關職員和一般的官員。浸透了天朝的整個官僚體系和破壞了宗法制度支柱的營私舞弊行為,同鴉片煙箱一起從停泊在黃埔的英國躉船上偷偷運進了天朝。 民族英雄林則徐臨危受命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8 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道光十年九月十日 (1830)下詔林則徐 奉天承運 英夷入犯吾南海口岸,其地之民乃處水深火熱之中,商賈亦有所損爾,尤為甚者毒品之害尤為甚也,有損大清之威耳! 故欽命林則徐『入兩廣及口岸查外夷之滋事者,立究不怠,尤對涉毒品者,以大清律究除不怠,其貨收入國庫以示懲之』 欽 此 道光十年九月十日 (1830) 1839年,林則徐于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係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藉口。儘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在普寧老縣城病逝。 開啟欺負壓榨中華兒女 9 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Treaty of Nanking)又稱《江寧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涉及割地、賠款、五口通商和稅款協商。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清政府被迫于南京(時稱江甯)下關江面的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亦皋華麗號)上與英國簽署《中英南京條約》。《南京條約》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英國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國接受其侵略要求,這就使中國主權國家的獨立地位遭到了破壞。英國強佔香港島,中國的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五口通商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進行殖民掠奪和不等價交換的中心。巨額賠償加重了清政府的財政負擔,同時轉嫁到勞動人民的身上,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艱苦。《南京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趁火打劫,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此,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林則徐任陝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調任江寧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間,陝南洛陽一帶發生水災,遂留陝暫理原職,赴洛陽察看災情,安置受災百姓,同時還參與了縣城移建事宜。 道光十年(1830年)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調任河南布政使,擢東河河道總督。從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則徐先後任湖北、河南、江寧布政使。面對關係到河道民生重大問題,決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節,工固瀾安”。為了治理黃河,親自頂著寒風,步行幾百里,對備用的幾千個治水商梁秸進行檢查,還查看沿河地勢,水流情況。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調任江蘇巡撫。從這一年起到十六年間,他對農業、漕務、水利、救災、吏治各方面都做出過成績,尤重提10 倡新的農耕技術,推廣新農具。他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到:“地力必資人力,土功皆屬農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疇多一分之利賴。”林則徐這種農耕思想,是在實際考察中體驗出來的。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廣總督。面對湖北境內每到夏季大河常氾濫成災的境況,林則徐採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漢數千里長堤,安瀾普慶,並支河裡堤,亦無一處漫口,”對保障江漢沿岸州縣的生命財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受命禁煙 道光十八年11月15日,林則徐受命欽差大臣,入廣州查處禁煙。林則徐先弄清廣州受鴉片毒害情況,查找各家煙館,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廣州,於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則徐會同鄧延楨等傳訊十三行洋商,責令轉交諭帖,命外國鴉片販子限期繳煙,並具結保證今後永不夾帶鴉片,他還嚴正聲明:“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人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絕交出,經過堅決的鬥爭,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鴉片販子,收繳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餘斤。於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 道光十九年(1839年)3月18日,林則徐發佈兩個諭貼。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國人離開廣州。3月21日下令包圍商館。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國鴉片販子顛地。 橫遭誣陷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以虎門銷煙、奮力抗英而聞名中外,成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為後人稱頌。但也是因為禁煙和抗英,使林則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壯的流放生活。 11 林則徐在廣州的禁煙功績,最初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道光十九年(1839年)7月28日,道光帝閱畢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報告,欣喜萬分,譽為:“可稱大快人心事!”不久,林則徐過55歲生日,道光帝又親筆書寫“福”、“壽”二字的大楷橫匾,差人送往廣州,以示嘉獎。但時隔不久,林則徐所面臨的形勢就迅速惡化起來。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英軍派艦隊封鎖珠江口,進攻廣州。林則徐嚴密佈防,使英軍的進攻未能得逞。英軍受阻後沿海岸北上,於7月5日攻佔定海,8月9日抵達天津大沽口,威脅北京。這時,道光帝驚慌失措,急令直隸總督琦善前去“議和”;又命令兩江總督伊裡布查清英軍攻佔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於“絕其貿易”還是“燒其鴉片”,意欲將林則徐作為“替罪羊”。 從此,各種誣陷、打擊和指責連續降臨到林則徐的頭上。琦善是妥協派的骨幹,當然不會錯過這一陷害和打擊林則徐的機會。他聲稱英國所不滿的只是林則徐一人,只要清廷懲治林則徐,所有問題都可解決。其間,林則徐兩次上奏,大膽陳述禁煙抗英的合理性和正義性。道光帝翻臉,指責林則徐簡直是一派胡言。 道光二十年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則徐的職,並命令“交部嚴加議處,來京聽候部議”。10月25日,林則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暫留廣州,等待新任欽差大臣博爾濟吉特·琦善的審問和發落。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1日,林則徐又接到聖旨:降為四品卿銜,速赴浙江鎮海聽候諭旨。到鎮海後,林則徐積極參與了當地的海防建設事宜,力圖“戴罪立功”。不久,接替琦善的靖逆將軍奕山在率軍與英軍作戰中打了敗仗。為了開脫罪責,他竟造謠說,英方是願意議和的,他們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則徐一人。言外之意,就是必須再次懲辦林則徐,英方才能罷兵議和。道光帝求和心切,便把廣州戰敗的責任再次歸罪於林則徐,說他在廣州任職時沒有積極籌畫防務,以致英軍發起進攻後,奕山招架不住。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革去林則徐“四品卿銜”, “從重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 12 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道光帝革職,他忍辱負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戍途。在赴戍途中,仍憂國憂民,並不為個人的坎坷而唏噓,當與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別時,在滿腔憤怒下寫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激勵詩句。這是他愛國情感的抒發,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寫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開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則徐,調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奉召回京候補,十一月以三品頂戴署理陝甘總督。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授陝西巡撫,七月初九(8月30日)抵陝上任。這時的陝西,各種社會矛盾十分尖銳:鴉片戰爭時,清廷為解決軍費困難,除調撥陝西徵收的鹽稅外,還強令陝西捐銀一百多萬兩。鴉片戰爭後給外國侵略者的賠款也攤派到陝西,僅西安府咸甯、長安兩縣的賠款銀,年徵收就在二萬兩以上,相當於上繳正銀數的三分之一;加上各地接連發生災荒,勞苦群眾生活異常艱難;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與當地回民聯合起來,反抗官府的鬥爭此起彼伏。 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查禁鴉片起,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10月清廷革林則徐兩廣總督職止,林則徐在廣州主持禁煙抗英軍事鬥爭共19個月。5月18日,實用了34天,共收繳煙土19187箱,又2119袋,總重量1188127公斤。 6月3日,歷時23天的虎門銷煙,在林則徐的指揮下, 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於侵略的決心。 虎門銷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虎門銷煙,展示出中華民族無以倫比的偉大形象,是抗擊外來侵略的勝利。林則徐,理所當然地是這一事件的組織者、指揮者和完成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已毫無13 愧色地成為歷史巨人了。銷煙的正義行動,取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虎門海灘每天都有上萬人觀看,人們無不拍手稱快。外國人看到這情形,也對林則徐禁煙的果斷表示欽佩。虎門銷煙是我國近代史上反帝鬥爭中的光輝一頁,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史上第一個偉大勝利,這一壯舉,嚴厲地打擊了外國鴉片販子,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增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 折疊茲因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來之不和之端解釋,止肇釁,為此議定設立永久和約。是以大清大皇帝特派欽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鎮守廣東廣州將軍宗室耆英,頭品頂戴花翎前閣督部堂乍浦副都統紅帶子伊裡布;大英伊耳蘭等國君主特派全權公使大臣英國所屬印度等處三等將軍世襲男爵璞鼎查;公同各將所奉之上諭便宜行事及敕賜全權之命互相較閱,俱屬善當,即便議擬各條,陳列于左: 向英夷據此《南京條約》喚起國魂. 全民有理由向寇讎英夷討回『賠款』 一、嗣後大清大皇帝、大英國君主永存平和,所屬華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國者必受該國保佑身家全安。 二、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且大英國君主派設領事、管事等官住該五處城邑,專理商賈事宜,與各該地方官公文往來;令英人按照下條開敘之列,清楚交納貨稅、鈔餉等費。 三、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14 四、因大清欽差大憲等於道光十九年二月間經將大英國領事官及民人等強留粵省,嚇以死罪,索出鴉片以為贖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銀六百萬銀元償補原價。 五、凡大英商民在粵貿易,向例全歸額設行商,亦稱公行者承辦,今大皇帝准以嗣後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該口貿易者,勿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且向例額設行商等內有累欠英商甚多無措清還者,今酌定洋銀三百萬銀元,作為商欠之數,准明由中國官為償還。 六、因大清欽命大臣等向大英官民人等不公強辦,致須撥發軍士討求伸理,今酌定水陸軍費洋銀一千二百萬銀元,大皇帝准為償補,惟自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以後,英國因贖各城收過銀兩之數,大英全權公使大臣為君主准可,按數扣除。 七、以上三條酌定銀數共二千一百萬銀元應如何分期交清開列于左: 此時交銀六百萬銀元; 癸卯年六月間交銀三百萬銀元,十二月間交銀三百萬銀元,共銀六百萬銀元; 甲辰年六月間交銀二百五十萬銀元,十二月間交銀二百五十萬銀元,共銀五百萬銀元; 乙巳年六月間交銀二百萬銀元,十二月間交銀二百萬銀元,共銀四百萬銀元; 自壬寅年起至乙巳年止,四年共交銀二千一百萬銀元。 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數,則酌定每年每百元加息五銀元。 八、凡系大英國人,無論本國、屬國軍民等,今在中國所管轄各地方被禁者,大清大皇帝准即釋放。 15 九、凡系中國人,前在英人所據之邑居住者,或與英人有來往者,或有跟隨及俟候英國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禦旨,謄錄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國人,為英國事被拿監禁受難者,亦加恩釋放。 十、前第二條內言明開關俾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由部頒發曉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納;今又議定,英國貨物自在某港按例納稅後,即准由中國商人遍運天下,而路所經過稅關不得加重稅例,只可按估價則例若干,每兩加稅不過分。 十一、議定英國住中國之總管大員,與大清大臣無論京內、京外者,有文書來往,用照會字樣;英國屬員,用申陳字樣;大臣批復用劄行字樣;兩國屬員往來,必當平行照會。若兩國商賈上達官憲,不在議內,仍用稟明字樣為著。 十二、俟奉大清大皇帝允准和約各條施行,並以此時准交之六百萬銀元交清,大英水陸軍士當即退出江寧、京口等處江面,並不再行攔阻中國各省商賈貿易。至鎮海之招寶山,亦將退讓。惟有定海縣之舟山海島、廈門廳之古浪嶼小島,仍歸英兵暫為駐守;迨及所議洋銀全數交清,而前議各海口均已開闢俾英人通商後,即將駐守二處軍士退出,不復佔據。 十三、以上各條均關議和要約,應候大臣等分別奏明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各用親筆批准後,即速行相交,俾兩國分執一冊,以昭信守;惟兩國相離遙遠,不得一旦而到,是以另繕二冊,先由大清欽差便宜行事大臣等、大英欽奉全權公使大臣各為君上定事,蓋用關防印信,各執一冊為據,俾即日按照和約開載之條,施行妥辦無礙矣。要至和約者。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即英國記年之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由江寧省會行 16 條約保存 真確文本現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寄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恒溫恒濕的庫房保存。另一份文本則由英國政府保存。 條約附件 中英《南京條約》簽署後,應道光皇帝要求,清廷繼續與英方交涉,商定具體實施過程中相應的細則。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月二十五日《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公佈施行,八月十五日訂立《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即《虎門條約》。通過這些附件條約,英國在中國攫取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等許多特權。 全球華裔錦冑! 親不親故鄉人, 甜不甜故鄉水! 舉世同仇敵愾支持習近平主席 據以申張正義討伐英夷等羣夷! 英夷禍害我中華民族非始自今日,早於先朝大清年間,即已包藏禍心,為先朝洞悉,敕命朝臣林則徐予以「外夷之滋事者立究不怠,尤對涉毒品者以大清律究,除不怠其貨收入國庫,以示懲之。」 今英夷暨群夷侮我、辱我、欺我、詐我,罪17

今英夷暨群夷侮我、辱我、欺我、詐我,罪17 證確鑿、鐵證如山,我身為炎黃後裔,理應自告奮勇、責無旁貸將此重要文獻回歸祖國,據以申張正義,討伐英夷等羣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