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最新發佈 大力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

記者劉偉淩 福建福州報導

29日下午,《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的實施意見》新聞發佈會在福州召開,福建省委副書記羅東川,省委常委、副省長郭甯甯及有關廳領導出席。
羅東川強調,今年9月中央《意見》明確了福建在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總體方略中的定位、使命和任務,順應了兩岸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主流民意,充分顯現福建作為臺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的效應,這是賦予福建的重大政治責任、重大歷史使命,更是福建的重大發展機遇。福建省委、省政府制定《實施意見》的主要考慮一是立足于彰顯福建的責任使命、擔當作為,二是更加明確示範區建設的目標定位,三是聚焦臺胞的參與和共建共用。
郭甯寧介紹《實施意見》共六個方面二十二條,其中包括福建打造三個兩岸融合示範樣板和構建福建全域融合新格局等方面的新舉措:
第一,關於打造兩岸社會融合示範樣板。《實施意見》聚焦共建共用台企臺胞登陸第一家園,在落實落細臺胞在閩求學研習、就業創業、社會參與、便利支付、醫保社保、基層治理、法治建設等方面作出臺灣和大陸同胞同等待遇的政策安排。主要有四項:一是健全臺胞社會參與體系,在臺胞聚集社區開展閩台共建共治共用試點,拓寬臺胞參評各級榮譽獎項範圍,拓展臺胞參與福建法治建設領域。二是完善臺胞在閩求學研習制度安排,優化在閩臺胞子女申請就讀中小學和公立幼稚園流程,落實“歡迎就讀、一視同仁、就近入學”政策。擴大對台招生規模,推動優勢特色台資企業與閩台高校深度合作,設立一批兩岸青少年研學基地。三是建設臺胞宜居宜業首選地,制定便利臺胞定居落戶工作規範,實現“願落盡落”,拓展臺灣居民居住證在全省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等各類應用場景,推出更加便利臺胞使用移動支付以及在閩購房、普惠養老、遇困救助、參保五險一金等享受當地居民待遇。建立臺胞醫保健保線上服務平臺,建設全省直接采認臺灣地區職業資格證書的統一平臺等等,將推出一系列的舉措。四是提供更有溫度更高效率的涉台司法服務,提升涉台服務功能和運行質效,打造大陸涉台司法服務優選地。
第二,關於打造兩岸經濟融合示範樣板。《實施意見》聚焦深化閩台經貿合作,推進海峽兩岸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優化涉台營商環境,拓展升級閩台產業融合平臺。主要有四項:一是推動閩台基礎設施應通盡通,構建陸海空立體式綜合性對台通道樞紐,推進兩岸客貨運輸便利化,暢通閩台與大陸其他地區連接通道;二是實施優化涉台營商環境行動,依法依規放寬台資台企市場准入限制,擴大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對台先行先試,建設兩岸行業標準共通服務平臺,加強涉台金融服務、兩岸金融交流合作;三是打造閩台產業合作升級版,建立“一清單、三優先”保障機制,即:閩台融合發展重大專案清單,實行“審批優先、要素優先、資金優先”加強保障,深化閩台電子資訊、機械裝備、石油化工等優勢產業合作;四是拓寬臺灣農漁業和中小企業在閩發展路徑,加快建設兩岸農漁業交流合作平臺,提檔升級臺灣農民創業園、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深入推進閩台鄉建鄉創合作,創建海峽兩岸中小企業合作區,歡迎更多臺灣企業來福建紮根發展。
第三,關於打造兩岸同胞情感融合示範樣板。《實施意見》聚焦密切閩台人員文化交流,著力推動閩台宗親、鄉親、姻親、信眾等民間基層交流交往。一是推進閩台民間基層交流,持續辦好海峽論壇等兩岸重大交流活動,打造祖地文化品牌體系,實施閩台歷史展示溯源工程,深化尋根謁祖和宗親鄉親姻親交流;二是加深閩台青少年交流交往,多交朋友,辦好品牌活動,建好用活臺灣青年創業就業基地、體驗式交流中心,讓更多臺灣青年來閩追夢、築夢、圓夢;三是共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展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閩台特色文化,深入實施涉台文物保護工程,推進兩岸影視文化創作基地建設,推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關於構建福建全域融合發展新格局方面,《實施意見》聚焦以點帶面整體推進,重點支持福州、廈門發揮區位優勢,構建福州馬祖、廈門金門“同城生活圈”,積極推進廈金通水、通電、通氣、通橋,加快廈門綜合改革試點工作,落實平潭新一輪中長期發展總體規劃,推動福建其他地區找准定位,因時因地制宜,協同推進對台融合。主要有四項:一是持續提升廈門與金門融合質效,在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對外開放、公共服務、城市治理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縱深推進綜合改革試點,推進廈門大學深化與金門大學校際交流合作;二是推進福州與馬祖創新融合,制定馬祖居民享受福州同城待遇的政策舉措,便利更多馬祖居民到福州發展、學習實習、就業創業,共建兩岸物流集散中心,建設福州馬祖產業合作園區;三是加快平潭綜合實驗區開放發展,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先行區域,推動放開臺灣資訊服務行業准入,擴大對台教育合作,培育對台直航通道;四是拓展其他地區對台融合實踐,泉州、漳州、三明、龍岩、莆田、南平、寧德相關市將結合實際,發揮優勢,在文化融合、鄉建鄉創、生態文旅、電動汽車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開展融合實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