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顏邑如福建報導
2024 年 9 月 25 日,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媒體聯合釆訪團,來到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平原鎮上攀村的《南島語族考古教學實習基地》
對於平潭國際旅遊島的建設而言,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至關重要。近年來,平潭積極開展一系列考古發現與研究工作,大力推進文物保護利用,不斷強化博物館基礎設施建設,有效盤活歷史文物資源,全力推動「旅遊+文化+考古」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為平潭「一島兩窗三區」建設開啓新紀元。
據悉,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依託殼丘頭遺址群中的龜山遺址興建而成,龜山遺址面積近 10 多萬平方米。該基地利用當地傳統特色漁村作為用房,成為國內最具特色的考古基地之一。
為探討史前人類行為模式、人類活動與環境變遷的相互關係、台灣海峽兩岸的區域文化交流和閩台文化關係等重大課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以及平潭綜合實驗區聯合共建的「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正式掛牌,這是中國首個國際性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基地成立後,逐漸勾勒出嵐島幾千年的發展歷程、海峽兩岸的歷史源流以及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脈絡。近年來,基地聯合多學科力量,致力於以考古證實「平潭就是南島語族原鄉」,成為國內外南島語族專家交流互動的學術平台。
2019 年,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成立,同年,海峽兩岸南島語族考古教學實習基地揭牌。2021 年,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納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多單位合作探尋南島語族起源線索。根據最新考古進展,我們得以窺見南島語族祖先人群的生活樣貌。走進平潭史前文化展廳,石錛、陶釜、角器等出土文物整齊擺放,彷彿引領遊客穿越時空,回到數千年前的殼丘頭遺址,見證先民駕舟捕魚、打磨石器的場景。
據悉,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依託殼丘頭遺址群中的龜山遺址興建而成,龜山遺址面積近 10 多萬平方米。該基地利用當地傳統特色漁村作為用房,成為國內最具特色的考古基地之一。
為探討史前人類行為模式、人類活動與環境變遷的相互關係、台灣海峽兩岸的區域文化交流和閩台文化關係等重大課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以及平潭綜合實驗區聯合共建的「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正式掛牌,這是中國首個國際性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基地成立後,逐漸勾勒出嵐島幾千年的發展歷程、海峽兩岸的歷史源流以及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脈絡。近年來,基地聯合多學科力量,致力於以考古證實「平潭就是南島語族原鄉」,成為國內外南島語族專家交流互動的學術平台。
2019 年,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成立,同年,海峽兩岸南島語族考古教學實習基地揭牌。2021 年,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納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多單位合作探尋南島語族起源線索。根據最新考古進展,我們得以窺見南島語族祖先人群的生活樣貌。
走進平潭史前文化展廳,石錛、陶釜、角器等出土文物整齊擺放,彷彿引領遊客穿越時空,回到數千年前的殼丘頭遺址,見證先民駕舟捕魚、打磨石器的場景。
平潭作為南島語族起源研究的關鍵區域,充分發揮獨特區位優勢,以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和海壇海峽水下考古遺址公園為載體,通過展覽、研學等方式,吸引太平洋國家專家學者、青年學生來嵐交流,推動「旅遊+考古」多元化發展,打造南島語族特色文旅名片。範雪春介紹,接下來計劃對殼丘頭遺址群周邊的史前遺址進行深入發掘研究,深挖其文化內涵與特徵價值,使其成為兩岸南島語族涉台研究教學、學術交流和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掌握南島語族研究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