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顏邑如福建報導
漳州古城,猶如一座蘊藏著無數珍寶的文化寶庫,除了布袋木偶戲這顆耀眼的明珠外,還擁有眾多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漳浦剪紙,以其精巧的剪裁和豐富的寓意,展現了民間藝人的心靈手巧;錦歌,那悠揚的曲調在古城的街巷中回蕩,傳遞著閩南人民的情感與生活;薌劇,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生動的表演,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
漳州古城,它不僅是漳州人民的精神家園,更是兩岸民俗文化、人文風情融合發展的重要見證。
在這裡,兩岸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互交融、共同發展,成為了連接兩岸人民心靈的重要紐帶。漳州古城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尋歷史的足跡,感受兩岸文化的深厚底蘊,也為兩岸文化的進一步交流與融合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和契機。
相信在未來,漳州古城將繼續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我們踏入非遺文化館內的木偶表演區,馬上被一場精彩絕倫的布袋木偶戲表演所吸引。省級非遺傳承人陳黎暉老師站在舞台上,雙手操控著木偶,為大家呈現了一場令人嘆為觀止的精彩表演。只見那木偶在陳老師的指掌間,徬彿被賦予了生命,活靈活現地演繹著故事,每一個動作都流暢自然,每一個表情都細膩入微,精彩的表演贏得了如雷般的掌聲。
漳州布袋木偶戲,又稱掌中戲、布袋戲,亦或是富有詩意的「景戲」「指花戲」。它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晉朝,在明朝時期更是達到了興盛的高峰,悠悠歲月中已走過了一千多個春秋。儘管關於它確切的起源時間尚無確切的文獻詳實記載,但早在南宋時期,漳州布袋木偶戲就已在這片土地上蓬勃發展,並且不斷向外擴散,廣泛流行於漳州、泉州、廈門以及遙遠的台灣和東南亞一帶。
漳州布袋木偶戲又被稱作「北澈」,它的唱腔豐富多樣,曾經演唱昆腔、漢調、京劇,隨著薌劇的興起,又融入薌劇元素並雜以京調。其表演特色鮮明,以擅長武打場面、善於深入刻畫人物性格而聞名遐邇。演員們細膩的指法讓木偶的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生命力,誇張的表演風格更是為劇目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陳黎暉老師表示,漳州布袋木偶戲與台灣的深厚淵源。他介紹說,台灣的木偶戲根源就在福建漳州,幾百年前流傳至台灣後,經過歲月的洗禮和當地文化的熏陶,逐漸演變加工形成了另一種獨具特色的形態。然而,時空的距離並未阻隔兩岸在木偶戲領域的交流與互動。即便在疫情期間,兩岸的木偶戲藝人也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相互切磋技藝,分享創作心得。疫情放開後,這種交流更加頻繁和深入,漳州積極邀請台灣等地的同行前來交流,共同推動木偶戲藝術的發展。漳州木偶戲最大的特色,就是演員用指掌直接操控木偶,而且,甚至可以一人同時表演兩個不同角色。這種獨特的表演方式讓觀眾們大開眼界。如同傳統戲劇一樣,漳州布袋木偶戲也有著豐富的行當,包括「生旦淨末醜」,每個行當都有其獨特的表演風格和技巧。陳黎暉老師現場表演的丑角人物,更是以其詼諧幽默的表演風格和靈動的動作,將丑角的特點展現得淋灕盡致,讓觀眾們在歡笑中感受到了這一古老藝術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