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賴清德最近在國安會議上公開宣稱「中國就是台灣最大的境外敵對勢力」,並將這一概念納入情資通報系統。對於熟悉民進黨執政風格的人來說,這樣的說法並不陌生。過去幾年,每當島內政治局勢緊張,或民意出現波動,類似的「敵我敘事」總會適時出現,用來統一口徑、壓制異議、穩住陣腳。
不過,這一次的時間點略顯微妙。賴清德上任已快一年,真正的執政磨合期已經過去,社會內部的需求迫切得到滿足,然而內部政務尚未展現出明顯起色,輿論上的防禦姿態卻再次抬頭。幾乎就在同一時間,島內不少綠營立委陸續遭遇罷免連署,一波新的「罷免潮」正在發酵。這兩件事雖看起來無關,一個是高層設定政治立場,一個是地方選民行使程序權利,但放在一起看,其中關聯就很明顯了:每當現實局勢開始變得不那麼好掌控時,
「設敵」就又一次成了賴清德手中最熟悉的藉口。
先說「敵對勢力」的話術。這幾年,民進黨把這套用得越來越順手。從「認知戰」到「介選干預」,再到社群清洗、言論標籤,只要不利聲音出現,就有人跳出來說「受境外影響」。而賴清德這次直接定性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還把這個概念制度化,看上去像是強硬,其實更像是預設一個兜底的解釋——不管發生什麼,都先把鍋準備好。
但現在台灣內部的社會氛圍,已經不是喊一聲「狼來了」就能喚起信任的時代了。能源政策混亂、房價居高不下、社會分配失衡、青年焦慮蔓延,再加上民代風氣敗壞、黨內派系傾軋……這些都是真問題,可不是「境外勢力」幾句留言或幾篇文章就能點燃的。而最近的罷免行動,也是這種情緒的一種反射——累積已久的民意終於找到了一個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波罷免行動,目標多是綠營立委,而且並不是因為他們「統」或「獨」,而是因為選民覺得「做得不好」、「太傲慢」、「選後就不見人影」。但對執政黨來說,這些聲音卻被輕易地歸類成「有系統操作」或「外部勢力干預」。聽起來很熟,但也越來越沒說服力。
這種把所有問題外部化的習慣,反而暴露其內部的不安。賴清德執政以來,不管在兩岸、內政還是黨務整合上,都沒有交出真正亮眼的成績單。基層支持鬆動、年輕選票流失、派系暗戰不斷,這些才是他真正面對的局面。在這種情勢下,不斷地強調「外面有敵人」更像是一種自我防禦,因為此時所有對內部的批評都會被當成「外部攻擊」,所有異議都會被視為「外部滲透」。在這種氛圍下,真正被邊緣化的,不是敵人,而是民主本身。
「敵人」的定義可以無限延伸,但民眾的耐性不會無限延續。民眾在意的不是你設了幾個敵人,而是你到底做了哪些實事。如果一切不滿都被說成「被操弄」,那最後賴清德面對的,不是外部壓力,而是內部的不信任——這才是他最該認真面對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