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彭美葵福建报導
閩都創新實驗室簡介(中國福建光電信息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室)
(以下簡稱「實驗室」)由福州市人民政府牽頭,依託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和福州大學,
於2019年9月獲批建設,是首批四家福建省創新實驗室之一。
2019年12月30日,實驗室經福建省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設立登記為事業單位法人。
實驗室立足福州,融合閩台,輻射全國,面向世界,以「融合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
發展新質生產力,支撐福建高質量發展;融合海峽兩岸科技與產業,支撐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為使命,
聚焦國家、福建和福州光電信息科技與產業發展重大戰略需求,對標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創建標準,
佈局戰略性先進光電材料、新型照明與顯示和高速通訊與感知三個研究方向。
開展以目標和問題為導向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通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業示範和應用創新的完整創新鏈條,
實現光電信息產業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推動兩岸科技和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科技支撐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努力建成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和卓越競爭力的光電信息材料器件集成與應用綜合研究創新平台。
實驗室堅持以創新不問「出身」聚集天下英才,深入實施產業需求和應用導向的「團隊引進+項目落地」
工作機制,自主引進了量子雲碼可信溯源、氮化鎵功率器件、高功率皮秒激光器、EMI電磁屏蔽材料、
高速高精度IC芯片光學量檢測、新型顯示等15個高水平研發團隊,包括2個台灣專家團隊。實驗室擁有職工總數537人,
其中院士3人(含雙聘2人),國家傑青13人,國家特聘專家13人,高級職稱267人,博士及博士後258人。
實施「平台+項目」一體化佈局,全力打造光電材料、新型顯示等10個高能級研發支撐平台,獲批設立博士後工作站。
材料科學和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機構學科排名前1%,累計突破稀土納米生物醫用材料及精准診療、
可信溯源編碼標識、先進激光製造、新型顯示材料與應用等關鍵核心技術80多項,完成重大創新成果30多項,
授權中國發明專利220件和外國專利6件,牽頭或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5項,相關成果獲得日內瓦發明金獎1項、省部級獎6項等。
推動孵化了32家高技術企業,其中實驗室成果轉化企業福建中科芯源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大功率
陶瓷LED已出口到亞洲、歐洲、南美洲;成果孵化企業量子雲碼(福建)科技有限公司已將技術應用推廣至包括歐美、
東南亞在內的國際市場,服務了斯凱奇、康蒂斯、嘉實多、同仁堂、百雀羚等國內外知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