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新聞報 記者王桂嬌報導
9月8日下午,臺灣民眾党前主席柯文哲在繳納7000萬元新臺幣保釋金後,走出臺北地方法院,結束了長達一年的羈押生活。此次交保出獄,引發島內各界廣泛關注。

柯文哲因涉京華城容積率弊案以及政治獻金侵佔案,自2024年9月起被臺北地方法院裁定羈押禁見。在被羈押期間,柯文哲的案件審理過程波折不斷。檢方指控他在京華城案中涉嫌受賄、圖利等罪行,求刑高達28年半。然而,案件關鍵證人彭振聲在法庭上推翻之前筆錄內容,稱檢方偵訊時有不當引導,使得檢方證據鏈出現缺口 ,這成為柯文哲交保的重要轉捩點。
此前9月5日,臺北地方法院裁定柯文哲以7000萬元新臺幣交保,附帶限制居住、限制出境出海8個月,需左腳佩戴電子腳環、攜帶個案手機接受雙重監控,不得接觸同案被告及證人。起初,柯文哲對交保一事表示需“再行深思”,其妻子陳佩琪與民眾党籌措保釋金,截至銀行營業時間結束僅籌到5000萬。經過一個週末的思考,8日柯文哲最終點頭同意交保。
今天中午12時20分,柯文哲抵達臺北地方法院,未戴手銬,身著汗衫、腳穿藍白拖,神情看似輕鬆。隨後,廠商在候審室為其安裝電子腳環並指導個案手機使用。下午2時30分,柯文哲在妻子陳佩琪陪同下離院。他在現場發表簡短談話,稱這一年是很大的折磨,也反省了自身個性,直言“這案子根本是冤獄”,還怒批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讓臺灣陷入四分五裂。
柯文哲交保出獄後,其後續行動備受矚目。根據規定,未來8個月他被限制出境、出海,需每晚8時至10時在住所自拍上傳監控中心,每日回報行蹤。儘管重獲自由,但案件仍在審理中,他還需定期前往法院。此次柯文哲交保出獄,對臺灣政治格局也可能產生一定影響,後續發展值得持續關注。(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