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晚報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特別報道

来自紹興晚報

電影《南京照相館》上映前夕,一隻沈甸甸的包裹穿越波濤,從日本抵達吉林延吉。旅日華僑胡才水,懷揣著它,日夜兼程,奔赴浙江諸暨遠徵大酒店。包裹里,是一部德國產相機和3本泛黃的相冊,相冊中的照片里凝固著80多年前日寇鐵蹄下的破碎山河。

遠徵大酒店董事長陳永新,鄭重接過這份跨越時空的托付,小心翼翼地將它安置在酒店的抗戰歷史資料陳列廳內。柔和的燈光下,陳永新用指尖輕撫每一張照片硝煙城垣、被踐踏的田野、沈默的天文台……時光彷彿回到了那殘酷的年代。

胡才水與他,素昧平生。數千里奔赴,傾心相托,正因6年前陳永新寫了一篇萬字長文一《尋找飄蕩的忠魂》,文章觸動了天南海北無數共同的心靈。「為歷史抹去塵埃,給後人留下記憶。」這是陳永新寫《尋找飄蕩的忠魂》一文的注腳。他說,我們永遠不能忘記血灑疆場、為國捐軀的抗戰先烈們。

80多年前,百萬將士以血肉之軀在烽火中抵御外侮、保家衛國。15年前,浙江諸暨一位企業家,用自己堅韌而執著的心,開啓了一場心靈「遠徵」。

侵華日軍配備的德式照相機及其拍攝的照片

沈默的「五針松」

陳永新的辦公樓里有一棵五針松,在盛夏生機勃發。一旁立著一塊銅匾,上有刻字:見此樹猶見我當年暨陽兒女忠勇報國、赴湯蹈火的壯烈情景。詢問方知,此樹乃諸暨遠徵軍老兵陳仲瑜親手所植,銅匾為陳永新敬立。兩人跨越歲月的忘年之交,始於2010年。

抗戰勝利65週年之際,《中國遠徵軍》在央視熱播。幾乎同時,兩部遠徵軍紀錄片也湧入陳永新的視野:滇緬公路抗戰「輸血管」上,戰旗獵獵,黃塵蔽日,一支蜿蜒數十里、望不到頭的十萬大軍,正浩蕩開赴緬甸,誓將強敵御於國門之外……鐵流滾滾,多少忠魂就此長眠異域。螢屏前的陳永新,一遍遍凝望,胸中熱血難涼。

這位江南企業家,少時浸潤於《三國演義》的忠義、《書劍恩仇錄》的俠膽,精忠報國的情懷早已深入骨髓。眼前這3部遠徵軍影像,在他心中激起前所未有的震撼與共鳴。當時48歲的他,暗下決心:有朝一日,定要尋訪那些飄零在外的抗戰忠魂!

歷史的契機悄然降臨。不久,陳永新從新聞中得知,家鄉諸暨有一支志願者團隊,正悉心關懷著當地尚存的30位抗戰老兵。「無論是遠徵緬甸,還是鏖戰於國內正面、敵後戰場,為國徵戰的皆是忠勇之士。我們世世代代,欠他們一份還不盡的恩情!」他毅然加入團隊,並踐行諾言:每年向諸暨每位抗戰老兵資助一萬元。

在一次次身體力行的慰問中,陳永新與曾遠赴緬甸的新38師狙擊手陳仲瑜、帶兵鎮守過常德南門的黃森等抗戰老兵日漸親厚。

2013年一個尋常日子,88歲的陳仲瑜拉著陳永新上山,去看一棵他親手侍弄了20餘年的五針松。未幾,老人竟執意將樹移栽至陳永新的辦公樓。「仲瑜阿伯說,將來他不在了,看見這棵樹,就能想起我們這段緣分。」憶及此,陳永新眼中猶有光芒閃動。

8年忘年交,情同父子。直至2019年,陳永新在青山翠柏間送別老人。如今,銅匾上的字跡雖已微顯模糊,其承載的意義在陳永新心中卻愈發清晰、沈重。

10多年來,他的腳步早已邁出家鄉,奔忙於全國:關愛幸存老兵、修復抗戰將士墓地、刻碑塑像、支持各地關愛組織,捐款已超600萬元。然而,時間無情,老兵們正一一凋零,那些浸染著硝煙與血淚的記憶也漸行漸遠。一種前所未有的緊迫感,如時鐘滴答,聲聲敲擊著陳永新的心。

2019年,陳永新看望彌留之際的中國遠徵軍老兵陳仲瑜
八千里「征途」
陳永新的遠徵之旅,始於血脈深處的召喚。
「300多萬忠勇將士的犧牲,才使中華民族與亡國滅族之災擦肩而過。」陳永新說。
2019年5月6日,時值事業巔峰期的陳永新作了一個決定:拋卻一切雜務,與發小一行6人自駕八千公里,開啓尋訪忠魂之旅,一償夙願。
路線怎麼確定?他們事先做了一番功課。「全民抗戰十四年,僅正面戰場大會戰就22場,大小戰役戰鬥不可勝數,哪怕以畢生的精力去祭拜也是掛一漏萬。」陳永新不無遺憾地說。因此,他選擇了至為慘烈又具有重要意義的6處血戰地,以湖北石牌始,經湖南常德、湖南衡陽、雲南騰衝、緬甸密支那,以雲南龍陵松山終。
14天,橫跨大半個中國,每一步都是對歷史的朝聖:
石牌保衛戰,粉碎日軍西進野心!攀上白刃決勝的山頭,佇立「浴血池」前,聽聞當年江水洗烈士盡成赤紅的悲愴,陳永新喉頭滾動,久久無語。常德會戰,「虎賁」血戰遲滯強敵!他們震撼於常德保衛戰慘烈史實與「八千虎賁」氣概,痛惜戰場遺跡難尋。衡陽保衛戰,創下抗戰守城時間最長的紀錄!謁忠烈祠,見長聯肅然起敬。
騰衝戰役,滇西反攻里程碑!親臨國殤墓園,他們在如軍陣般整齊的墓碑前肅穆灑酒。
密支那戰役,中國駐印軍血戰一百天之所在。面對流落異域的忠骨,拜訪96歲高齡的老兵李光鈿,陳永新心中的千言萬語化作「無言以對」。滇緬公路,抗戰「輸血管」和「生命線」!靜立於血肉築成的殘存塘石路,他們震撼於20萬中國民眾與南洋華僑的堅韌與奉獻。
歸途,熱血激蕩的一行人千里奔襲,從桂林直抵諸暨。胸中翻江倒海的震撼,讓這個不善電腦打字的寫作者,用鋼筆連書3晚,一氣呵成《尋找飄蕩的忠魂》。文章如驚雷炸響,海內外160余家知名網站轉載,閱讀量迅速突破千萬。他在後記中寫道:「總算為當年浴血奮戰的英勇祖輩們仰天長嘯了一回!」
2023年,受大公網之邀,陳永新以《尋找飄蕩的忠魂》文章為藍本,帶領攝制組重走「遠徵」路,拍攝11集紀錄片,採訪大量專家、親歷者與後人。在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塔前,他深情告白:「我們在做的一切,就是以一種微薄的力量,來祭奠當年一群忠勇報國赴湯蹈火的英勇兒女。」
去年,《重返緬甸戰場》10集專題片再次啓程拍攝。由陳永新擔綱製片人、主持人的這兩部影像作品,將社會各界對中國遠徵軍、中國全民抗戰歷史的討論度再次推向高潮。目前,以兩部作品為內容的微短視頻正在加緊製作,將於近期推出,以致敬抗戰勝利80週年。

                                                     「尋找飄蕩的忠魂」
抗戰「博物館」
在陳永新的世界里,歷史的硝煙從未散去。他的遠徵大酒店,本身就是一座鮮活的抗戰記憶方舟。
入口處,中國遠徵軍的巨幅銅雕昂然挺立,同古血戰、仁安羌大捷、密支那攻堅、芒友會師…氣壯山河的戰役場景,瞬間將人拉回血與火的年代。乘梯而上,抗戰歷史資料陳列廳莊嚴肅穆,循環播放的紀錄片、珍貴影像,訴說著全民抗戰的史詩。
展櫃里,上百件史料靜靜陳列,每一件都是歷史的切片。
「這是抗日名將吉星文在盧溝橋和宛平城所拍照片,字跡為吉將軍親筆,由吉將軍之子吉民立先生提供。」「這是抗戰期間功勳飛行員吳其軺當年所穿軍褲,由吳其軺次子吳緣先生贈送。」「這是中國遠徵軍200師副師長高吉人將軍使用過的由汽油桶改成的洗衣盆,由高將軍之孫高和全先生捐贈。」「這是中國遠徵軍在1944年滇西大反攻當中繳獲的日寇倉庫里未使用的軍用蚊帳,中國遠徵軍副司令長官黃琪翔將軍珍藏在家中60年,前年由他的外孫於峰先生贈送展出。」……陳永新洪亮的聲音,在肅穆的空氣里起伏。他眼前的文物,沈默,卻振聾發聵。
酒店唯一的包廂內,懸掛著一幅意義非凡的黑白巨照南京日軍投降簽字儀式的全景照。當時任警衛營營長的趙振英曾在儀式會場警戒,見證勝利榮光。然而,這位老英雄的功勳被歷史塵埃掩埋60年,直至友人晏歡從海外檔案館覓得線索,英雄才重歸公眾視野。晏歡複製的大量珍貴史料,源源不斷充實著這座「方舟」。
許多忠良之後不遠千里將抗戰文物、珍貴史料送達遠徵大酒店,亦有受《尋找飄蕩的忠魂》震撼的有心人士慕名而來。
「這是華僑胡才水先生送來的,這架照相機與《南京照相館》中日軍攝影師手中的相機十分相似。」陳永新感動地說,「胡先生在日本打工多年,堅決不入日本籍,所得收入大多用於收集侵華日軍罪證,實在令人敬佩!」
胡才水帶來的像片中有部分從空中俯拍日寇鐵蹄蹂躪下的中國城市鏡頭,也有「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等顯著地標,根據相冊內容,他猜想,相機及相冊主人應是當年日本空軍的通信兵或者專職照相兵。胡先生特意漂洋過海前來,將這些重要的史料托付給了陳永新。
幾年前,陳永新還在酒店樓下偶遇了一對白髮蒼蒼的老夫婦。老人是《尋找飄蕩的忠魂》一文的忠實讀者,驅車從廣州出發,沿著陳永新2019年的「遠徵」軌跡一路前行,並將遠徵大酒店作為他們此行的終點。得知老人的舉動,陳永新既欣慰又心疼。
這些年,遠徵大酒店也寄託了許多大眾的愛國情懷。一位年過g七旬畫家專程趕來,流著淚握著陳永新的雙手說:「你真了不起!」短短5個字,卻讓陳永新不禁流淚感懷。

         抗戰期間功勳飛行員吳其軺

         當年所穿飛行服內膽

        展櫃里的史料

高吉人將軍使用過的洗衣盆
歷史不能忘卻
採訪間,一份已有20多位著名抗戰將領後人留下感言的簽到簿引人注目。
2020年12月12日,抗日戰爭中國遠徵軍珍貴影像致敬展在遠徵大酒店舉行。抗戰當中犧牲的張自忠將軍的孫子張紀祖先生,中國遠徵軍司令長官衛立煌上將的孫子衛智先生、孫女衛修寧女士,淞滬會戰中帶領「八百壯士」誓死抵抗日軍的謝晉元團長的次子謝繼民先生等赴約前來。
2023年12月12日,遠徵大酒店舉行抗戰紀錄片研討會暨抗戰將領後人團聚會。陳永新又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遠徵」——讓民族英烈的後代至親相聚一堂,告慰抗戰忠魂。「看到後人相擁而泣,不光是看到了血脈親情延續,更看到了抗戰精神的傳承。」時至今日,陳永新依然為那天情深意重的擁抱動容。

8月13日,陳永新(左)參觀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總部。
「給酒店命名‘遠徵’,使它與中國遠徵軍有了割不斷的血肉聯繫,也真心希望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抗戰英烈的後代能有一個團聚的精神家園。」陳永新說。
遠徵大酒店靜靜矗立在諸暨市中心。它已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座承載著民族記憶的方舟,泊在時間的長河上。那些逝去的忠魂,在陳永新和無數後來者的仰望與追尋中,有了更清晰的身影。
63歲的陳永新站在酒店內那幅記錄受降時刻的巨幅照片前,目光穿透歷史的煙雲。那些穿越烽火而來的文物,那些被淚水浸染的相聚,那些千里追尋的足跡,連同他八千公里的血淚叩問、鏡頭下的歷史回響,都在此刻漸漸凝聚。他緩緩道出那句沈澱了半生感悟的話語,字字如鐵: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庭,後人對待先輩的態度,與它的興衰往往成正比。」
我們應銘記那場鐵血遠徵的犧牲與榮光——石牌的浴血、常德的死守、衡陽的孤絕、滇緬的喋血;我們應持續這場心靈遠徵的追尋與傳承拂去墓碑的塵埃,傾聽歷史的回聲,守護散落的證物,連接斷裂的血脈。中華民族的脊梁永遠挺立!(紹興晚報記者翁佳美/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華夏新聞報社
統編:81060800
網址:www.a14913.com
電話:07-3222687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安東街88號

法人:李鎔任   社長:王和平統一
發行人:吳富正
總編輯:尹濤
副社長:王桂嬌  古海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