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黨主席改選今投開票進行中,傍晚約6點,朱立倫在中央黨部表示「已向鄭麗文表達恭喜」並強調正式結果仍待選監小組宣布;他也與六位候選人都已通話致意。
本次改選共有6名候選人;黨務交接規劃在11月1日舉行的全代會進行。
選前一度出現「內參民調」爭議,朱立倫方面澄清「黨中央從未做過」相關民調;趙少康也提到朱、黃健庭昨晚嚴正澄清。
本場選舉的三個觀察
1)「戰鬥派」路線的集結與反撲
輿論對位於「戰鬥派」光譜的鄭麗文,普遍以「強對抗、強監督」定位;其政治履歷跨越綠藍,2005年轉入國民黨、曾任黨與行政院發言人。
這種非典型背景,使其在年輕黨員與網路社群的動員更為顯眼。
「對等尊嚴」
最終場辯論中,郝龍斌主張在「對等尊嚴」下推動國共領導人會面;鄭麗文則稱「推動國共和解」為重要使命,若能與對岸領導人溝通「樂見其成」。
這透露出新任黨魁在兩岸議題上,勢必被要求拿出可被社會說服、同時不割裂藍營內部的說明與策略。
對國民黨的三道即時考題
A. 團結的速度
朱立倫已宣示「交棒」並自許「永遠的志工」角色,新任黨魁如何在短時間內整合六組競選團隊與各派系,避免初期內耗,將是外界檢視的第一關。
B. 2026地方與2028中央戰略路線
現任多數藍營縣市長將在2026面臨屆期或換屆,新主席的「地方經營+提名機制」與全國議題主導力,直接連動2028總統與國會布局。
C. 兩岸與國際訊號的拿捏
辯論場上的語彙(對等、和解)很容易被放大解讀,新任主席要在維持黨內基本盤期待與社會觀感之間,建立可持續的政策話語,避免被貼上單一標籤。
可能的短期時間表(以已公開訊息為準)
10/18(今晚):選監小組正式宣布結果 → 新任主席到黨中央與媒體見面(朱立倫已發出邀請)。
11/1:全代會完成新舊任交接。
評論結語
這場改選既是**「路線之爭」也是「動員之戰」。
若鄭麗文確定當選,她將(再度)驗證藍營「社群聲量→黨內動能」的轉換能力;而郝龍斌陣營所代表的穩健路線,未來是否被納入決策與提名布局,將影響團結速度。
真正的硬仗在改選之後——如何在2026地方大選前,提出能說服中間選民的經濟治理與兩岸風險控管方案,同時把黨內多元聲音整合成可執行的戰略**,才是新主席的成績單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