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非遺煥新顏 兩岸同源祈平安 ——張真君與乞龜米文化交流活動在福州舉辦

華夏新聞報   劉偉凌福州報導

11月15日,張真君與乞龜米文化交流活動在福州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張真君祖殿舉行。本次活動由臺灣米龜薪傳人蕭慶鶴傳承團隊主理。

走進祖殿,只見一隻造型巨大的米龜龐然雄踞,非常吸人眼球。臺灣嘉義市民俗藝陣發展協會理事長蕭湧達介紹說,兩岸民間向來視米為福份,水為財源。為鋪陳這只米龜,據統計共耗米16888斤、礦泉水150箱計1800瓶,另外還加有五穀、紅棗、桂圓、花生等食物,占地約30平方米,總重量達16噸左右,他帶領他團四五人花了三四天才完工,可以算是在福建目前呈現的最大、最重的米龜。計畫將持續展示一個月,屆時歡迎各界人士去打卡祈福。

米龜造型龐大,非常吸引眼球

據瞭解,舉辦該活動旨在傳承張聖君(又稱張真君)濟世理念,延續千年非遺民俗,踐行慈悲互助精神,展現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傳統,增進年輕一代對兩岸共同傳統民俗的認知與認同。活動方式主要是以白米堆砌靈韻米龜,搭建閩台民眾的祈福橋樑。儀式舉辦現場,眾多信眾、遊客踴躍參與,通過親手觸摸米龜祈願、領取“福米”、瞭解張聖君傳說與“米龜祈福”習俗等,感受傳統文化魅力,體驗兩岸文化一家親的血脈深情。

龜背上鋪陳紅棗、花生、桂圓、五穀等物,寓意美好

“米龜祈福”活動是閩台共有的傳統祈福民俗,已有數百年歷史,蘊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與社區互助精神,體現了“共享福澤、感恩回饋”的核心理念,也是連接海峽兩岸世代情感與文化記憶的重要紐帶。

祈福儀式

張聖君生於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福建永泰縣人,少時家貧,成年後急公好義,多有善舉,修道濟世,主持修建橋亭,采藥治疫,受到民眾的歡迎。南宋時期民間已立廟祭祀,臺灣現存主祀宮廟1000多座,分爐100多座,其信眾遍佈海內外,特別是東南亞及歐美。福建永泰方壺岩、閩清金沙堂存有事蹟及宋代文物,《福建通志》《福州府志》、《永泰縣誌》、《閩清縣誌》、《閩都別記》、《夷堅志》等文獻載有其事蹟,明清隨閭山派傳播衍生“張法主教”,在臺灣形成“大龜會”祭典。張聖君信俗(福州)、閩清“游田了”習俗等先後被評為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採訪嘉義市民俗藝陣發展協會理事長蕭湧達(右)

位於福州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的張真君祖殿,始建于宋代紹興年間,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因殿前三河交匯形成”聖君殿水兩頭漲”水文奇觀,被明清商賈視為”財源隨潮而來”的吉兆 ,張聖君被福州上下杭商幫奉為“商神”。宮殿曾長期作為福州商會、金融公會議事場所。2009年,福州上下杭張真君祖殿列入(涉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被福州市人民政府評為第一批“臺胞尋根溯源點”。

福州上下杭張真君祖殿管委會林原生道長表示,近年來,福州文化旅遊事業和產業取得長足發展,兩岸文化交流有了很大進步。自己願意為此盡一份綿薄之力,希望通過這次活動,為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為兩岸的民生福祉添磚加瓦。(完)

華夏新聞報社
統編:81060800
網址:www.a14913.com
電話:07-3222687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安東街88號

法人:李鎔任   社長:王和平統一
發行人:吳富正
總編輯:尹濤
副社長:王桂嬌  古海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