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 12:43 來源:《中國會計報》9月26日15版
2015年10月15日,余佳燕帶著一隻30公斤的行李箱落地上海虹橋機場,從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國際在中國台灣地區的成員所)調任至畢馬威中國上海分所,開啓在大陸執業的新篇章。
10年間,她不僅通過中國註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成為少數同時具備兩岸執業資格的台灣同胞,更從資深審計師成長為畢馬威中國合伙人,常駐深圳,持續發展。
今年,她又多了一個身份——第四屆全國會計知識大賽參賽者。
「這是該項大賽時隔18年後的重啓,意義非凡。」作為一名長期致力於審計創新與專業推廣的合伙人,余佳燕高度重視這類權威賽事所帶來的交流價值與自我檢視機會。
在她看來,此次參賽不僅是一次專業能力的檢閱,更是一場思想與信念的焠鍊。
備賽是一次系統性自我更新
談及參賽初衷,余佳燕坦言:「首先,是希望借助大賽的系統性備賽,全面梳理和更新自己的會計審計知識體系。」儘管24年的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專業服務經歷讓她在跨國企業及大型集團審計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但她深知,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刻重塑行業的今天,精益求精及持續學習是保持專業領先的必然要求。
「這次比賽內容非常系統,不僅涵蓋企業會計准則、內控規範、管理會計等專業知識,還專門設置政治理論模塊。」她特別提到,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重要文件,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財會監督的重要論述,都成為考查重點。
時間緊、任務重,日常工作與高強度備賽並行。為此,她嘗試引入人工智能工具輔助復習,借助人工智能完成關鍵知識提取、高頻考點梳理、錯題歸納與復盤,顯著提升備賽效率。
其次,是出於對審計職業的信念。「儘管行業面臨諸多挑戰,但絕大多數從業者始終秉持專業精神,我也願以自身的參與傳遞這份堅守。」她說。
更為重要的是,她期待通過大賽更深入理解國家財經政策與法規脈絡,從而更好地服務客戶、貢獻社會,以實際行動詮釋「兩岸專業同源、發展同心」的理念。
「會計語言是全球通用的,而兩岸本就同根同源。」10年大陸執業經歷,讓余佳燕深切感受到兩岸專業體系的共通性與融合潛力。
審計不僅是技術而且是責任
對於長期專注於技術領域的余佳燕而言,「政治理論」的學習是一次全新的挑戰。
「剛開始看到考查範圍時有些緊張。黨建內容並非我日常工作的核心,但越是深入學習,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邏輯與深意。」她坦言,雖然平日通過工作和學習對國家大政方針有一定瞭解,但如此系統地研讀黨建理論、紀律條例還是第一次。這次備賽讓她真正沈下心來深入理解。
非常幸運的是,廣東省註冊會計師協會為選手提供了題庫,隊友和同事們也紛紛分享「國考常識」資料和學習心得,讓她感受到強烈的歸屬感與支持,並逐步構建起清晰的認知框架。
「這次備賽讓我前所未有地貼近國家的發展脈搏,也讓我深刻意識到,審計不僅是一項專業技術工作,更需立足於國家發展大局與現代治理體系,準確把握財會監督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定位。」余佳燕說,這一過程啓發她進一步思考如何將黨的創新理論、國家政策與審計實踐相結合。
在她看來,這份「知不足而奮進」的體會和思想啓發,遠超比賽成績本身,也讓她對未來以專業力量助力審計行業協同發展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財會人要做價值的創造者
在廣東省選拔賽中,余佳燕面對的不少參賽者是剛通過註冊會計師考試、反應敏捷的年輕人,而她則依靠多年實戰積累的職業判斷與綜合理解能力應對考題。
「與18年前相比,會計審計的專業本質並未改變,但方法論與實踐路徑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當前我們迎來的,不再是一個理解記憶和熟練工作的時代,而是一個財會人員亟須具備批判性思維、綜合判斷能力及數字化應用素養的新階段。」她指出,行業所需要的,不再是背誦准則條文的「活字典」,而是能深度融合業務、嚴格遵守法規與數據工具、支撐戰略決策的復合型人才。
這正是她多年來專注的方向——作為畢馬威中國在審計創新領域的早期推動者之一,她走遍畢馬威中國全國多個主要辦公室,通過巡回演講、實務培訓等方式,推動「大數據審計及審計自動化」等新技術與審計實務的深度融合。同時,她走進校園,擔任南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等多所高校的校外導師和課程教師,講授數智化審計相關實務內容。
「數智化不是為了替代人類,而是為了讓我們更聚焦於價值創造與風險洞察。」余佳燕說,大賽如一扇窗,讓她清晰看見財會行業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的未來圖景,也更加堅定繼續投身審計事業及培養新一代數智化人才的信心與決心。
未來,她將以專業為橋,堅定前行。
(責任編輯: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