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新聞報訊 (文/劉偉凌 黃志軍)碗窯關聖廟,又稱大帝廟,位於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碗洋村。據傳宋時由碗窯窯主創建,明崇禎四年(1631年)由鄉人黃斌卿請旨改建,黃斌卿任職浙江寧波舟山總兵時,在抗倭戰鬥中,由於關公顯聖指點,屢建奇功。後為報答其佑護,請旨欽賜返鄉建廟。原神像用赤寶銅鑄造,高1.5米,重878斤。清乾隆年間擴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民國末由黃振權先生再建右廂,規模宏偉。

碗洋村原系古代窯址發展而來,歷史悠久。自漢代此地便有先民活動,唐宋時期瓷業興盛,現存一平方公里地下古瓷窯址。該村分加蘭、前洋、後洋三個自然村,人口以施、陳、黃三姓為主。周邊桂圓林環繞,清幽怡人。

碗窯關聖廟主祀關聖帝君,即三國時於桃園三結義中的關羽,字雲長,三國時蜀漢名將,追隨劉備起事,死後追諡壯繆侯。其一生忠義勇武,在民間享有極高的威望,被尊奉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又以其仁義守信,而被尊為武財神。自北宋封忠惠公以來,關羽受歷代帝王加封,至光緒九年封號最終定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並由順治時期遣官至關聖帝君廟祭祀,發展為同治年間皇帝親臨拈香,地位尊崇之至。而在佛教中,關公則稱為伽藍菩薩,是一位重要的護法。道教因關公能洞察善惡,稱其為“協天大帝”。

碗窯關聖廟面向九華山,宋明風貌,規模宏大,惜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被夷為平地,關帝銅像盡毀。為紀念和恢復歷史古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於1980年起,村民在原址上重建,現廟宇保持原貌。

1994年,由東莊工藝師林潮飛、林勝煌父子承制,用紅銅電鍍重鑄了關聖帝君的銅像,高2米,重1730斤,頭戴金冠,紅臉美髯,丹鳳眼,臥蠶眉,挺胸平視正坐,身著文武袍。袍上雕有七條浮龍 ,形象各異,卻都飛騰翻滾,如穿雲,似駕彩。整體造型威武莊嚴,活靈活現,猶如關聖帝君在世,據悉乃目前國內第一尊無焊接的關公大銅雕,亦系福建省內最大的關聖帝君銅像。
1997年,碗窯關聖廟被列為莆田縣文物保護單位,又於2002年列入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莆田五大廟之一。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關公無疑是一個璀璨的明星。他的名字,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人物,更是忠誠與勇敢的代名詞。關公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事蹟和精神影響和激勵了無數炎黃子孫,成為中國歷史上不朽的英雄形象。他的忠誠、勇武和高尚的武德,至今仍被人們所敬仰和傳頌。(完)

